【篇一:门口的煎饼摊】
昨天回爷爷家时,发现小区门口的煎饼摊儿竟消失了。
每周六晚上回爷爷家,爷爷都会问我明天早上吃什么,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门口那家的煎饼!”其实小区附近的煎饼摊儿很多,但我却只吃门口这家的,现在“摊走茶凉”,我可怎么度过周日没有煎饼的早晨。
我挑食,几年前我第一次自己下楼买煎饼,跟老板说:“不要葱,不要香菜,不要辣椒”。老板是对夫妇,俩人儿听完一脸惊愕的看着我,仿佛从来没做过配料这么少的煎饼。可能是觉得这样的煎饼吃上去实在是太没意思了,他们常贴心地问我:“孩子要不给你加片生菜吧,加根火腿儿怎么样?”
现在爷爷下楼买煎饼,一下买好几个上来,老板总会把我的煎饼的纸袋撕下一个角,说:“来,这是您孙子的,没葱,没香菜,没辣椒!”
我爱看摊煎饼,面糊有小米和紫米面儿两种,我一直要的小米儿面的。老板从桶里舀出满满一勺,倒在一张又大又圆的锅中,拿一个小板儿从中间向两边儿转几圈儿,这饼就摊开了,接着再拿个鸡蛋在锅沿上一磕,几根手指灵巧地一动,鸡蛋就落在了煎饼上,蛋黄散发出迷人的金光,像落了一颗太阳。锅中的热气穿过薄薄的煎饼慢慢升腾开来,伴着小米的清香和鸡蛋的厚重。
撒配料是老板娘的工作,先铺上一层金黄酥脆的脆片儿,再用小刷子抹上一层秘制的酱,最后再撒上一把咸菜粒儿。把两边一折,再从中间对折,趁热赶紧装进纸袋子里。一口咬下去,能清晰地听到那脆片在你口中咔嚓咔嚓的响,咸菜粒中的汁液唰地爆出来。
可惜,这样的煎饼怕是再吃不到了,以后我只好“梦回煎饼摊”了。
【篇二:回家】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可近一段时间,每当电视播放这首歌曲时,总会见到这样的场景:爷爷眯着眼,端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轻轻用手在桌上打着拍子……
爷爷这一反常的举动,我猜想是他又想回老家了。从古到今,奔波在外的游子都日夜想念着家乡,想念着家乡的亲人,想念着从小在一起的玩伴。此情此景,我能知道爷爷对家乡的思念是无时不刻的。爷爷十三岁考入县城中学,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十九岁考上大学,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后来工作在外地,由于种种原因,回家的次数越来越来少了。现在爷爷退休在家,岁数也越来越大了,思乡之情的流露也是人之常情。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临近春节,爷爷的思乡情更浓了。他常常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
一次茶余饭后的偶然机会,我们全家又一次地讨论起过年的安排。妈妈开了个玩笑说:“走,回老家过年。”没想到,此话一出,就像给爷爷打了一支强心针似的,他顿时兴奋起来,说:“好呀!”为了满足爷爷的心愿,我们决定陪爷爷一起回老家过年。
望着爷爷满脸的笑容,我也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个决定勾引起我对爷爷家乡的依稀记忆:爷爷的家乡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的西部,东临四川省会成都,西靠龙门山脉,是个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地方。爷爷的老家有许多美食,如叶儿粑、烫油鸭子、冲卷、油豆腐、肥肠血旺……只要你一旦碰上它,定会让你的舌尖回味无穷。让我更感兴趣的还有保留至今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这种解放前就有的,因价格不贵,代步方便,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迊。我每次回去,都会坐上几次,在古老的县城兜风,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为了这次回老家过年,我们全家都做足了功课:爷爷每天流连于网购,又是买鞋,又是买衣服,像一个孩子似的,过年非得穿一身新。为了给爷爷挣足面子,爸爸、妈妈旱就在网上采购了不少年货,什么润之禧的干果、通江的木耳、兰州的白合干、三只松鼠的紫薯花生、香蕉脆片……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装了满满一个大纸箱。
这几天,我仔细地观察爷爷,见他要么坐在沙发上,翻看着台历,数数还有多少天过年;要么眯起眼睛,静静地坐在那里,似乎心里数着什么;要么蹲在纸箱前,一包一包地仔细翻看,脸上还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过年的时间快到了,离爷爷回家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