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当独享翻了一个面】
人是一种贪婪的动物,他们总是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态去生活。最近,他们在睡觉前的时候干瞪着天花板,脑子天马行空般地高速运转着,一连串奇思妙想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惊叹号:为什么不把“独享”翻一个面呢?我怎么一直没想到。可笑的是,这想法的初衷还是那么的实在: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唉,人类还是脱离不了“凡尘”。
袁枚是清朝时算是比较有名的学者。他小时候家里穷,没书看(好像大多文人小时候都这样)。那可行?对书的渴望促使着头昏脑热的他找有钱的邻居张氏帮忙,给他点书看。张氏想:“嘿,这书是我用心血收藏的,怎能外借?”二话不说,就把可怜的袁枚推出门外。但其实,张氏自己是不看书的,只是为了炫富。
长大后的袁枚当官后,自然买了很多书。这回轮到他独享了,可是他也“庋藏焉,高束焉”,放得书都长虫了。当黄生向他借书时,他想起了少时的经历,把自己的“独享”与他一起共享。于是袁枚把长满虫丝的“独享”翻了一个面。
如今,像张氏这样的人少了许多。随着网络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渐渐知道了“独享”并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快乐。不知不觉,成群结队顶着共享的帽子的事物相继带到了我们身边,拥拥挤挤得像幼儿园秋游的孩子。我最喜欢的是共享单车。去一些看近不近,看远不远的地点,常常令我头皮发麻:走路吧,嫌累;乘车吧,嫌贵。而现在只要从随手一抓就一大把的共享单车中挑出一辆,花些小钱骑上便是。刚刚骑上共享单车的我,就像借到书的黄生一样开心。
“共享”家族的每个成员都给人们带去了方便和快乐。恕我直言,这些其实满足了大家“懒”的心理。是啊,生活事那么多,何必在一些小事上花头脑呢?
但是,在我们使用共享资源的同时,我也渐渐领教到当这种“懒”被无限施放时,也是十分危险的。
例如:古有张氏藏书,今有某某藏车。可能是因为共享单车太过帅气,可能是来找车都懒得去找,一些“能人高手”养成了“抓住每个细节”的习惯。他们把“共享”翻了个面。“高人”们从街上搬起“共享单车”就跑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为车找一个藏身之所,而具体所在常常对他人来说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一次去解手,发现坑位上居然横停了一辆共享单车,也只得佩服藏车人之才智了。虽然做这样占为己有的事情看似把“共享”的初衷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却忽视了别人对“共享”不同的见解。
以前有共享单车乱停放阻塞车道的现象十分严重,但不知道哪位先生提出画白线规定车位的习惯,我准备为他叫好。
是时候为“共享”画一条“白线”了。人不是每一个都有袁枚的觉悟。在“共享”已成趋势时,希望有关部门多多监管,好让“共享”不要因为过了度而翻面。
有位科学家说,人会越变越懒惰,但愿“共享时代”不会成为罪魁祸首。
【篇二:所见扩写】
夏天的一个下午,袁枚正在家休息,只感觉燥热难当,便决定独自去村后的树林里去透透风。
袁枚走过小桥,绕过田野,来到村边的树林,顺着林间小道往前走,四周绿树成荫,凉风习习,十分惬意。袁枚漫无目的的在小路上散步,身旁偶尔有几只野兔窜过。听着树上知了的“歌声”,袁枚心头的烦躁顿时消散了几分。
走着走着,袁枚听到远处断断续续的传来清脆的歌声。这歌声犹如沙漠中的清泉,让袁枚感到阵阵凉意。“这么好听的歌是谁唱的?”袁枚十分好奇,便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
过了一会儿,袁枚总算找到了那个唱歌的人。那是一个头戴斗笠的牧童,他正骑着一头黄牛在放声歌唱。黄牛一边缓缓行走,一边在地上寻找鲜嫩的青草。袁枚不忍心打断这美好的画面,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突然,牧童看见了一只暴露在树干上的知了,便停止了歌唱,站在牛背上,摘下斗笠,准备捉捕那只知了。他踮起脚尖,用手上的斗笠拍打树干上的知了。可惜,斗笠比知了低了一些。而那只知了却扑扇着翅膀飞走了,只留下牧童在原地气恼地跺脚。
看到这样的情景,袁枚莞尔一笑,吟出了一首诗: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篇三:所见改写】
一个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烘烤这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强壮的大黄牛,背上骑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光着一双小脚丫,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鞭子,一边高声唱着小曲儿。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回荡着。树林中的蝉也一同歌唱。
忽然,牧童停止了歌唱,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了下来,转头看着小主人,好像在说:“小主人,前面的路还长着呢,你为啥停下来啊!”牧童好像听懂了牛的话,往柳树上一指,原来是一只乌黑光亮的蝉在休息,这只蝉的个头很大,牧童想:如果把这只蝉捉回去,让小伙伴们看一下,他们一定会对我刮目相看的。可是蝉飞到了一棵粗壮的大树上,牧童怎么够也够不着,于是牧童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慢慢地爬到牛的背上,踮起小脚尖。突然,他猛地一捂,终于捉到了蝉。
他连忙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笼子,把那只蝉关在小笼子里。“真是一位天真可爱的牧童啊!”诗人袁枚赞叹道。
看到了这一幕,袁枚迫不及待地写下了《所见》这首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篇四:苔的自述】
嗨!大家好!我是苔,我的生命非常卑微,我从小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比如,背阴的小路上和山坡上,还有树干上、小溪旁的石头上、屋檐的瓦缝里,总之,是在那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田野里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人们欣赏、赞叹,我躲在没有人来的角落里,我是一种低等的植物,没有人会把我看在眼里。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因为清代的袁枚写了一首诗《苔》,这首诗中有两句是我最喜爱和受鼓舞的,那就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说出了我的心声,我感谢他的知遇之恩。没想到我300年后,又遇到一位叫梁俊的老师,他把我送给那些山里的孩子们,那些孩子们也学会了开花,而且在电视上又送给了亿万中国人,为此让很多人感动,原来平凡也是一种伟大。
虽然没有人在乎我,虽然没有人赞美我,但是我只为生命开放,我不辜负时光,不辜负这美丽的四季,我没有阳光的照耀,但风在吹我,雨在滋润我,土壤在孕育我,我的生命依然可以灿烂,依然可以花开。
平凡的生命也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