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孝之思】
“百善孝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可又有几人能领悟到他的真正含义呢?
孝,可以让家庭和谐;孝,可以使长辈幸福;孝,可以让人知足快乐。孝,是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润滑剂。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孝”的经典故事,比如:百里负米的仲由,芦衣顺母的闵损,鹿乳奉亲的郯子,卖身葬父的董永……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董永卖身葬父。董永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为去世的父亲下葬,于是,将自己卖身到一个富人家里做奴仆,以挣得银两安葬父亲。说到这,我的内心实在难以平静,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哪一个人会做出这样大的自我牺牲,来侍孝双亲?这是一种怎样的孝?我实在无以言表。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做不到。现在我们这些孩子成长在父母的荫庇下,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俨然是一个个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有父母想着法儿的讨我们欢心的份儿,我们哪里还懂得要孝顺父母,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束之高阁了。我们现在又有谁能体会到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良多感慨呢?
人生首要之事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行孝当及时,机会错过,将会抱憾终身!其次做人亦当尽为人子女之本分,谨言慎行,心存厚道。一生无过,虽是平凡,却是当今社会不平凡之人了。
古人孝子行孝,莫不从父母开始。今虽时空不同,然而孝道之理千古不易。当夜阑人静,扪心自问,父母的教诲我们可曾谨记,可曾做到?为人子女怎能不承欢膝下,主动为他们分劳解忧呢?
静下心来,想想父母为我们呕心沥血,对谆谆教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孝”呢?
【篇二:水乡魂】
逢简——小桥、流水、人家,绿水环抱,花木成畦。游走在这水的故乡,陶醉于这绿的村落,折服于这淳朴而不失典雅的风情。一个艄公光着膀子在摆渡,有个壮汉在推着石磨……
艳阳高照,我们来到了御赐金桂身旁。在它的底荫下,听着它的故事:120年前,光绪黄帝赐给刘氏官员这棵金桂,于是天下人都知道,它的高贵——那是帝皇的封赏啊!它在天井上傲然挺立,享受着人们的瞻仰,多风光!刘家没落,它也失去了光环,“我是高贵的树!”它喊……时光荏苒,它尽数磨去了锐气,被移到这个小坡上,供人乘凉……树影斑驳,树干苍桑,浓绿一片,历史悠然远去,它默默地看著乡间的人来人往,祝福着淳朴的人们,更添一份质朴。
我们一道游览了巨济桥,三孔花岗石桥古韵犹存,村民曾在此买卖,赶集,行走,在这淳朴安详的小镇里,这桥也算是繁华之地了。紧接着是明远桥——它为车马通行,宋明清三朝均有修补,可谓一脚跨过三个朝代。拉着货物的驴马,乘着马车的村民,生意人、读书人、劳动农民……他们来来往往,岁月流逝,过桥的人在变,不变的是这座看尽历史沧桑的老桥。
被树荫挡着的是大名远扬的金鳌桥,这是康熙赐给皇子的老师刘云汉的。但它的苍老已不容我们再度踏上。只能远远观望,瞻仰它的神圣。
前方的古树横跨两岸,映下梦一般的倒影——这树的一截,许是先人的旧识;树的枝丫许是它的发妻;河边的芳草是承欢膝下的儿女……生长在水乡逢简的万物,走过茫茫岁月,领受阳光雨露,感受着这份淳朴、自然。
我只想一辈子待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怕没有灯红酒绿的繁华,哪怕日子清贫,但只要与这石桥、古树、流水以及淳朴乡民为伴,天天微风拂面,时时人情意暖就已无憾!
【篇三:谁不说家好】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温馨的港湾,是心灵深处的依靠。人人说家好,家到底好在哪里,我带着思绪的翅膀,去寻访远古思乡的灵魂:
我问杜甫家是什么?杜甫告诉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自家的书信是我心灵的慰藉。小朋友,珍惜你的家吧!
我问武则天家是什么?她告诉我:“家是子女承欢膝下,其乐融融。你不要看联九五至尊,其实高处不胜寒,朕也多么想能拥有一个没有斗争的家呀!
我问马致远家是什么?他告诉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多么想家,再听听爹娘训斥,再尝尝家中粗茶淡饭,孩子,珍惜你眼前拥有的家,不要像我一样!
我问待在监狱的大叔家是什么?他告诉我:“家是爸爸抽烟的呛味和妈妈做饭的饭香,我多想再闻一下家的味道。”
我问急着抢车票回家过年的阿姨家是什么?她告诉我:“过年能回家看看是一件幸福的事,有了家的依靠,我工作才能拼劲!”
飞啊飞,我看到家家炉灶上飘着香气,父母正在和孩子在吃饭,有时在说家长里短,唠唠叨叨,形成一幅十分协调的风景幸福画。
我明白了,我的思维一下回家了,家原来是爸爸,妈妈的唠叨,饭菜的的香气,一家其乐融融在一起。我一方为远方的游子祈祷。他们能回家团圆,又为自己庆幸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谁不说家好,是吧,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