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致同学书】
致同学书:
亲爱的同学们,终于我们还是等到了那个2018年的夏天,我们都曾以为三年的时光可以任由挥霍,没想到逝水云烟间就来到了这分别的岔路口。在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阴天,亦有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晴天,有一年四季阴晴圆缺的明月,亦有明月下忧愁欢笑的我们,一幅幅快速翻动的记忆在脑海中不断闪现。纵使只有片刻的友谊也不必伤怀,因为是片刻组成永恒啊。友谊的内涵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今日的离散是为了他日更好的重逢。
所以,请用最高的价格拍卖自己的明天,相信未来的我们都会变得更好,变得更加成熟。
最后,请诸位共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篇二:我读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跨越千年的历史阻隔,我仿佛再次听到了耳畔边想起的秦国士兵的震天呐喊与一同报效国家的誓死决心。
这便是诗经的魅力,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过分的修辞,一幅惨烈艰苦的战斗场面便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仅三言两语,就将秦人不苟且偷生,而是奋起勇敢对敌的爱国情怀表露的一清二楚。
战争,中国文学史中最不缺的一种宏大场面。可虽多,却不尽好,而我独爱这一篇《无衣》,这是出征前士兵互相鼓励之言,更是他们面对强敌的勇敢宣言。即使环境再艰苦,甚至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同战友共穿一件便罢。君主命我们抗击戎敌,保家卫国,我便勇往无前,无所畏惧!只要你我同心协力,再强的劲敌也将被我们攻克!这种由诗中读出的战斗场面,如同从字里行间迸发出来,填满了我的内心。在那一刻,仿佛我就是那个征战在外的秦国士兵,国之生死存亡,家之和睦兴衰,朋之相见离别,田之丰硕荒芜都同时涌入我心间。顿时,我迟疑了,我不知是否应用生命的光辉去点亮那死亡的圣火,更不知是否应舍弃自己的一切去报效祖国。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顶着生活的巨压,毫无顾及地踏上那片注定没有归路的沙场,一次又一次地奏响生命的赞歌。
正是这首满满爱国的《无衣》,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流进鲜血只为国家的一丝胜利的人们的真情告白。那时秦人的团结勇敢,舍身忘死的拼搏精神,即使是千年的今天,这首可歌可泣的诗还是能唤起我们内心中的一丝激动。曾有人这样评价它:“英壮豪迈,非唐人出塞诗所及。”它不仅是《诗经》中的一段佳话,还是那些永埋入地下的勇士们的永远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