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感动种种】
感动是什么?或许人们都有不同的定义。感动源于一个人,一件事,但在我眼里能感动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心境高贵的人,一个如烈火般刚烈,不屈,给人温暖的人。能感动他人的事一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一件充满温暖的事,一件如太阳般红火,温暖的事。
有一次,我和父母去叔叔家,路途中有一间简陋而且不起眼的房子,这房子似乎就是用稻草铺成的一般如幼枝般脆弱,好像一点就会倒了似的,而且也没什么人。
来到叔叔家后,叔叔跟我说了路途中那间房子的传奇,听完后我才知道那间房子的主人是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叔叔还说这个老妇人接济过许多因生活困难的人,但是那些被她接济的人都没回来看她,当我和父母回去时再一次看见那间房子时,它已不再变得简陋,而变成了一间美丽充满爱意的房子,它虽然像幼枝一样脆弱,但它同时像幼枝般充满了希望,我相信这种爱的枝条一定会变得坚强,有力,的枝条总有一天会像大树一般长大。
感动,让许多的人快乐,但同时感动也是一个无法下定义的词语,它如太阳般红火,星星般闪亮,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这些太阳,星星是给予人们温暖、光亮的源泉。
【篇二:杜甫优秀作文】
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功成名就,但是他却有不为人之道的一面。杜甫一生都很穷困潦倒,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但是我心中的杜甫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是善良的,是乐观的,更带有一丝狂气。
杜甫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他一生都很贫苦,正直壮年44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他也就被关入狱中,因他的诗名很小所以逃了出来,就在连他自己的自顾不暇的时候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篇。这种危急时刻,他担忧的还是皇帝,并去找在外逃亡的唐肃宗,被封小官后因不了解官场的利害关系被贬。终因俸禄太少弃官游荡于四川,收朋友的接济,盖了一间小屋,当自己的草屋顶被风刮走后,他不但不悲伤反而更为天下苍生着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总是这样推己及人,而这样的气魄无人能比。
杜甫更是善良的。在他的房屋前,他发现有一个老夫人总是打他家门前的枣,当时并没有阻止,而是感慨人民生活的苦闷。当他把自己的房子交给别人时,那人要去阻止老妇人,被杜甫拦下,杜甫大度的说这样也不会影响自己,那个老妇人没有丈夫没有儿女,及帮帮她吧。说完又感慨社会上老百姓的生活苦闷,不能吃饱穿暖,即使他自己也是贫困潦倒,身无分文。杜甫这一生更是乐观的,他并没有被贫困击倒,反而更加乐观更加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在四川时被朋友接济,他并没有觉得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反而写出“但有故人供禄米,余生此外更何求。”的“狂”诗句。杜甫很乐观,从不会想要轻生。杜甫也是一个“狂人”,因与李白打交道也沾染一丝狂气。当他登上泰山山顶时,俯瞰世间万物是更是感慨万分,更加疯狂,于是写出了“狂”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这样忧国忧民乐观善良的唐代诗人仅仅活了59岁,就连他逝世时也是相当悲凉,他客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就这样漂泊凄惨的过完了短暂的一生。这就是我心中的杜甫,他忠君报国,他忧国忧民,他善良乐观,他依然带着一丝狂气,这样的杜甫我欣赏!
【篇三:真诚的魅力】
上帝看到人间的生活水平很低,而且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于是,他想在人间找寻一个人并赐予他厚重的财富,同时让他去接济那些穷人。经过层层挑选,最终确定了两个能力比较强而且比较受人们尊敬的青年布朗和罗丹。但是,这些财富只能给其中一人。于是上帝对这两个人迸行了最后考验。上帝给每个人一只钵,让他们去一富户人家要饭。
他们便按照上帝的指意一同去要饭。不同的是,布朗用剪刀将自己的衣服剪断,并抹上泥巴,头发也弄得乱乱的,而罗丹则依旧穿着他的那身衣服去要饭。来到富人家后。别人一看布朗俨然就是一个乞丐,这样他要来了钱并去接济那些穷人。而罗丹他则说明万来意。富人也给了他一些钱,这样他也完成了任务。一天后,两个人都高兴而归。然而,上帝对两个人说:“一个人最紧的品质是他能否以真诚去面对他们面临的困难。你的两个人虽然都完成了任务,但是布朗却欺骗了人家,而罗丹则用他的真诚取得了富人的同情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以这笔财富只能给罗丹了。”
真诚是做人与处世的一条基本原则,罗丹因自己的真诚,取得了上帝的认可,并最终得到了真诚的报偿。
看来,真诚的魅力是如此巨大,现实中的人会因之而获得意外的惊喜。当然,我们在想到真诚的同时,首先应学会奉献自己一片真心,正如马克思所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请交出真诚吧!因为真诚,我们可以取得别人的信任和信赖;因为真诚,我们才可以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因为真诚,我们可以走出人生的不如意;因为真诚,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智者。
【篇四:黄昏·夕阳·忆阿太】
一缕阳光歪歪斜斜地射进来,射到雪白的墙上,平时看起来干干净净的墙,现在却如此苍白,犹如阿太的脸。
阿太走了,走的是那样的突然。
阿太家在新浦一个较偏僻的地方,就连我妈也没去过几次。阿太八十多岁,在妈妈、大妈妈和舅舅三个人中,最喜欢妈妈。妈妈虽不像舅舅那样学业有成,也不像大妈妈那样精明能干,但阿太死前还惦记着妈妈。
在妈妈的记忆中,阿太的一生风平浪静,毫无波澜。虽说没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十分大方,十分宽容,很富有同情心;虽然自己生活拮据,却常常接济周边比自己更困难的穷人;从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阿太是笑着走过这一生的。
我只记得有一次我们去阿太家过年,那天晚上,烟花格外灿烂,阿太也笑得格外开心,双眼眯成一条缝,露出了他那所剩无几的泛黄的牙,对我说:“阿甜哟,你一定要争气,你不知道,你妈妈为了能让你接受好的教育,花了多少心血,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你可别让阿太失望噢!”我点了点头。
今年清明扫墓,我站在阿太墓前,想起了阿太说过的话。
阿太,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回头看,山旁,残阳如血。
【篇五:家有一宝】
我的婆婆今年91岁,虽腿脚不便,依旧心灵手巧;虽听力不济,依旧心明眼亮;虽失去了劳动能力,依旧善心一片。俗话说,家有一老好比一宝,婆婆就是我家的宝。
27年前我结婚了,一个中国标本似的农妇成为了我的婆婆。那时的婆婆64岁,虽身材娇小,但勤劳能干;虽生活俭朴,却也干净利落,印象中婆婆仿佛整天都在忙碌,从未见婆婆像别人家的妇人那样坐在门口大树下东家长西家短的聊个没完。在婆家,公爹总是第一个起床,扫撒庭院,喂赶鸡鸭。接着婆婆起床给一家人做早饭,普普通通的玉米渣子粥在婆婆的大铁锅里滚上一个多小时,屋里屋外满是玉米粥的清香,伴着灶堂里干柴爆燃的噼啪声,让每一个刚起床的人食欲达到了极点。于是一家人在公婆的带动下,按时起床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婆婆的厨艺在众妯娌中是数一数二的,婆婆那口漆黑的大铁锅每天都在烹制着各种美食。简简单单的农家饭,婆婆做出来有滋有味;隆重的节日大餐,在婆婆的手下是最丰盛的,先人传下来的规矩:鸡、鱼、肉、肘、丸一样都不少。我最爱吃的是婆婆最拿手的炸芡子,炸好的芡子样子极似春卷,外酥里嫩,咬一口满嘴肉及多种蔬菜混合的鲜香。这样的美食,一般的日子是吃不到的,只有过年的时候,全家二十多口人都聚齐了,婆婆才拿出她的绝活。我至今也没有掌握这个技术,虽然也能做出样子来,但总是达不到婆婆做的口味。婆婆说,她的手艺不是学出来的,是熬出来的。
如今婆婆已经多年不能操刀掌勺了,但她总是热情的承担着技术顾问的任务,恨不得把她的厨艺和生活技巧都传授给我,可惜我不是这块料,哪样也没有学到位。这终究是让婆婆很失望的事。
婆婆的另一门手艺一直想传给我,可是我一看就发怵,根本就没有勇气应承。婆婆出嫁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家闺秀,家里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还算富裕人家,描龙绣凤是必修课,当年,婆婆年轻的时候,一家九口人的衣服、鞋子全靠她一人手工制作,数量大,但从不降低要求。不管是新布做的,还是旧衣服翻新的,针线活绝不凑活。如今别看婆婆91高龄了,老花镜一戴,虎头枕、猫头鞋、五毒肚兜,样样做得像工艺品一样。我至今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婆婆没有学过美术,甚至都不知道“美术”这个词是啥意思,也没有画笔,从来没见她在布料上作画,只是拿针线比划几下,就能绣出含珠带露的荷花,顽皮俏丽的猫眼,温顺憨厚的虎头。我常常想,如果婆婆出生在当下,能够接受很好的美术教育,说不定会成为一代美术大师。如今,婆婆的手工活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少,手工制品也就成了稀有物件,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谁家要生娃,都到老太太那讨一两件手工工艺品做为吉祥的物件摆在家里。我家现在摆放的绣花鞋、虎头枕、座椅垫,被视为艺术珍品供着,这薪火相传的既是手艺,也是心意,说不定有一天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婆婆还是村里有名的大善人,这是有目共睹的。婆婆行动方便的时候,经常接济村里的贫困人家、残疾人等。每年的正月初一都会有被接济过的人来给婆婆磕头拜年,这是婆婆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早早的穿戴整齐坐在炕头,像一尊笑眯眯的菩萨,欣享信徒的膜拜。如今婆婆因行动不便很少出门,便对擅闯民宅的不速之客——流浪猫倍加呵护,每天给它们备好猫粮、净水,只等它们来享用,不管是眼瞎的还是腿瘸的,在这里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而婆婆每天和这些流浪猫在一起,其乐融融。
这就是我的婆婆,她没有学问,没有大名,没有金钱,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老人,但是,她的勤劳、善良、豁达、包容一直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现在是我们大家庭中最珍贵的财富,无价之宝。
我们祈祷家中一宝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