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端午节】
我的家乡在湖北,时至五月,家乡的空气里弥漫着粽子的香味。是啊,端午节到了!端午节在湖北俗称端阳,“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喝黄酒,龙舟下水喜洋洋!”正如这首民谣所唱,在每年的端午节,湖北各地均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黄酒、悬艾草的习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在宜昌市秭归县端午龙舟竞渡,非常隆重,还有祭祀、招魂等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活动。
查看史书,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纪念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之说、有同情孝女曹娥之说、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说……。而在家乡,千百年来,尤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占据主流地位。
据史书记载,屈原为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天的湖北宜昌市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去职与流放,却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国家被侵略,含恨报石投江,楚国百姓闻讯奋起驾舟营救,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又怕江河里的鱼吃屈原的身体,就纷纷拿米团投入江中,后来便有了包粽子的习俗。每年的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祭拜习俗,体现了百姓对爱国诗人的敬佩与思念。
从2008年起,我国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千山万水粽是情,千秋犹怜屈子心,诗人仰天出门去,世间难觅离骚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文化源远流长,其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中华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其高雅的文人气质和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又是一年端午节,随着知识的增长,我对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其风俗习惯及文化传承,增强了我们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篇二:悠悠粽叶香】
滚滚汨罗江,一位千古诗人满腔悲愤吐露壮志豪情,激起后人的是无尽的敬佩和惋惜,上千年的积淀,对他无法倾诉的感情已经逐渐升华为一种特有的中华文化,回旋在汨罗江上方。
六岁端午那年,第一次看见清澈的水中浸泡着的绿得发亮的粽叶,微风吹起的层层涟漪将粽叶的纹理衬托得愈发细腻灵动。粽叶的翡翠绿和诱人的叶香让每一个品尝者都与大自然拉近了距离,轻轻拨开粽叶,被包裹着的沉闷已久的糯米香立即冲破阻碍,得到了一瞬间的完全释放。仔细品味着粽子,那时年幼的我还只是迷恋于它的味道,认为粽子不仅仅是满足人食欲的东西,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来自大自然的艺术。
八岁端午那年,再次与粽子相遇,与当年相比,清香不减。每个城市的各家各户都张罗着这买粽叶,那揉搓糯米,热闹却有序地包着粽子,那醉人的清香连着每人的热情窜满了每个地方,那时逐渐成长的我对粽子也有了一种依赖感,认为粽子更是一种风俗,一种邻里间的交流。
十二岁端午那年,我和爷爷一起包着粽子。那是我第一次抚摸粽叶,细如蚕丝的纹理记录了每一片粽叶存在的年轮,舀上糯米,小心翼翼地装在勺子状的粽叶中,再紧紧用绳子扎牢,连着满满的情感放在蒸锅里等待它的成熟。在等待的过程中,听着爷爷向我讲述粽子背后的文化意义,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了屈原这个永久叱咤风云的英雄。一心为国倾尽全身才华只为搏国家一世太平,这样忠心的他却不为君主重用,最终只好用自己的生命表明志向。如此的爱国诗人也难怪数千年来无论条件有多艰苦,家家户户始终不变包粽子以纪念他的习惯。望着蒸锅冒出的腾腾热气如同屈原的那颗爱国赤子心,此时的我再次为粽子的内涵所折服,认为它除了表面的岁月积淀,更是一种连时间也磨灭不去的独属于中华儿女的文化,也是无数炎黄子孙对屈原的无尽敬佩和惋惜,那是一种令天地也不禁为之动容的文化情感。
如今,十七岁的我仍然坚守着每过端午必吃粽子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文学的熏陶,现在文学素养逐渐趋向成熟的我,通过《离骚》的洗礼更能懂得屈原当时“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悲痛复杂心境以及如粽叶般纯洁忠贞刚烈的性格,也更能深刻地理解后人对于屈原那强大的信仰。我现在仅能做的就是把对屈原那种永恒的情感寄托在粽子上,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努力的传承下去,让这种独特的文化情感发挥精神力量永远维系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意。
几千年前,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悲愤跳江以表爱国赤子心;几千年后,我捧粽子将对屈原的情感化为一种文化底蕴随粽叶的清香回旋在汨罗江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