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家风】
爸爸从小受出生环境和家庭条件限制,每天要翻山越岭步行十几里的路程去上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下雨刮风从不间断,造就了他坚毅,不轻言放弃的性格。妈妈也常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她小时候跟着外公外婆收麦子,旱田里的麦子都是靠双手拔的,拔的两只小拇指起了血泡,缠上一点纱布继续拔。
在父母这种坚毅,不轻言放弃的生活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自然一点也不逊色。
从二年级开始,8岁的我便开始步行上下学了,这在同龄孩子中是少有的。一开始时,每天背着几斤重的书包来回4趟,衣服的后背总是湿的,尤其是夏天最热的那段时间,好几回看到同班同学被父母依次接走,心里挺失落。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从学校往家走时腿实在酸痛的不行,每走一步脚上像有千斤巨石般沉重,我坐在路边的石阶上怨恨着爸爸:这么热的天气怎么不来接我一下呢?可我想起,爸爸小时候的境遇,不知道要比我苦多少倍呢!于是我站起来咬牙坚持着,终于回到了家。后来一走就是4年,这4年里步行上学和放学回家对于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经过这几年的锻炼,我的身体素质也好了许多,容易发炎的扁桃体也强大了。
去年暑假我还去爬了泰山,一路上全是陡立的台阶,爸爸妈妈因为带着年幼的弟弟,爬到半山腰就停下了,而我则和同去的两个哥哥爬上了山顶,最后成功地看到了日出。当看到壮丽的日出景色时,一路所经历的疲惫与艰辛瞬间化为乌有。
我将这种坚毅,不轻言放弃的正能量定义为我家的家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它将继续被传承。
【篇二:半盏微凉】
如果我是天边一缕云丝,您就是承托起我的那阵清风;
如果我是昨夜积留露华,您就是温暖我的那缕阳光;
如果我是枯涸已久的旱田,您就是滋润我的那场甘霖。
记忆像是跳跃的音符,我总是会在这样的时候,想起您的一点一滴。如今我一页页翻开,处处都是您慈爱的痕迹,以及我逐渐成长的足印。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近您呢?或许是那个炎炎烈日的三伏天的中午,太阳毫不留情地给大地烙上印痕,连树上平日欢快的知了也焉了。我忐忑不安地走在长廊上,手心里攥着那份刚发下来的作业。“不是吧,新老师要见我?”我心里直犯嘀咕,加上语文科代表同情的眼神,我咬咬牙,硬着头皮推门进去。
您平静的面容令我更加惴惴不安,勉强稳住快跳到口中的心脏,打开作业本放平,我可一下子傻了眼。斑斑驳驳的黑色水印旁边是整整齐齐的红色评语,我低头一行行地看过去。
“文采不错,遣词造句颇为诗意,引用经典出色,只是衔接性有待加强,字迹注意整洁。”“这句引用恰当,值得表扬。”“这个词语换成‘彩灼春融’形容更好。”
我的眼泪忽然就不受控制了,从小到大,都没有人说过我的作文好,我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写作天分,您是第一个这样夸我的人,我的视线微带模糊对上您的眸子,您微笑着对我慢慢细评,逐字逐句地耐心更正,鼓励的话语像一阵温暖的春风,使我全身有说不出的舒服受用……我轻轻掩上门扉,同时也对您打开了心扉,走廊上阳光轻柔舒适,轻风吹起贝铃作响,“叮叮当当”汇成一律小曲。风吹落紫丁花香的半帘幽梦,淡淡地萦绕着心房。
您是园丁,我便是受您培育的花草;
您是春风,我便是被您唤醒的田地;
您是大海,我便是索取养分的鱼儿。
老师,在这金色的九月,我想对您说一声“谢谢!”,也许,只是为了那个夏日中静静透入我心底的半盏微凉……
【篇三:走进初三】
若说学习就是一条起跑线,我已不知望过多少接力棒在面前晃悠而过;若说初中生涯只是沙漏,那一粒粒小沙石不知细细慢慢流过多少岁月的流年。
步入初三,我长大了。我褪去从前青涩的外衣,逐步走向落落大方。蝴蝶要经破茧才能振奋翅膀,金蝉需要退壳才能完成锐变。小时候总是因父母的一句唠叨而心烦意乱,也或是因老师的一句批评羞愧难当……现在,我爱上了善解人意,爱上了勤能补拙。也或是风雨经历的不少了,那一滴滴雨淋在身上,更淋在心上,无处追捧。
步入初三,我更爱努力,更有上进心了。每次考试后的大榜排名,像跟小刀子一样,疼得我隐隐作痛。二,考场打浪儿,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前的傲娇,总认为学习差的永远追不上去,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因为你要明白一件事,攀登者在爬山的过程中,或者心中想爬的“山”都不一样,但若都想上山之峰,就必须做出比别人努力的十倍,二十倍……不然就会被狠狠踩于他人脚下。换个角度,你是爱看爬山旅途中的星星散散的风景,还是登上山峰后一俯万物的紧张,兴奋呢?
步入初三,我更有些内向,封闭了。都说初中生活要活力四射,我心中的万千光芒又在哪儿呢?凝聚心中考高中的志向,在阵阵秋的蜜蜂中迷蒙了眼。在家中不敢与父母做更多的交流,也不知有什么共同话题可聊。空气中弥漫的不止尴尬,更多的是懊悔,不理解……或许只在手机上,游戏中才能找寻自我,感受虚拟世界给予的快感。
步入初三,在学校的丰富生活让我忘记了许多不愉快,那感觉就好像一阵甘霖降在干涸已久的旱田上。老师们一个个讲的风趣的笑话,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捧哏”,“逗哏”。初三不知是让你痛苦又或是快乐。
或许今后的艰辛远不能至,但要坚信既然已走进初三,再无回头路。一根草不破土而出,又怎能领略外面的一番天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