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明节见闻】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一转眼,清明节到了。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是一个充满忧伤的日子,可是这时候大自然已经万物复苏,山清水秀,百花争艳。所以这个时候也是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时光。
传说,清明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后来演化成纪念先人的节日。在民间,要做各种各样的糕点祭拜祖宗。闽南一带会做开花馒头、米糕、清明果。最有特色要算开花馒头。首先要把面粉、糖、水和酵母混合一起,让它们充分发酵几天,然后掐成一小块的一小块放在蒸笼里面蒸熟了,再用木麻黄的籽沾上红色染料在上面盖上一朵小花,美味无比的开花馒头就大功告成。开花馒头甜甜的,软软的,好吃极了。晒干了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节一个重要活动是踏青。踏青在古时又叫探春、寻春。在这时,春回大地,大自然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小孩子最喜欢跟大人去春游了,一路上,道路两旁的树木换上了翠绿的新衣裳,碧绿碧绿的田野中,禾苗正在茁壮成长,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中飞舞,鲜花争相开放,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扫墓是清明节的又一重头戏,这一天,漫山遍野都是扫墓的人群。除非万不得已,人们必定赶回家扫墓祭祖。我们一家子来到了祖先的坟墓前,清除墓前杂草,给祖先坟上添些土,我摘了一束洁白的清明花供在祖先坟前,爸爸妈妈在祖先墓上撒了一些纸钱,祈祷祖先保佑我们一家平安。
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更可以踏青赏春,感受大自然生机勃勃景像,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在阳光雨露滋润下,努力生长。花开在春天,学习趁少年,我们也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长大才会有出息。
【篇二:又一清明】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呤:“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到了。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每逢清明时节,总要在故去的长辈们墓前砍去杂草,排除积水,供上瓜果鱼肉,挂上各种颜色的纸,点燃百十个一串的鞭炮。年长的每到一座墓前,就介绍着墓主人的辈分,功过是非,不时的“啧啧”有声,并感叹一生的不易,匆匆而又短暂,最终化为那抔黄土。末了,不忘叮嘱后生们要努力、向上、珍惜。一边上的少年,听得心里也是沉甸甸的……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每年此时,爷爷总会带上我和弟弟上山去祭拜。如果哪一年不下雨,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礼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暖和的微风抹不净伤感的眼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年,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
在某个暖春四月的又一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你在缅怀着谁?
【篇三:清明节作文】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的时候,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接着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好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够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