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敬佩的人】
李白,你虽已故千年,但我依旧钦佩。世人称你为“谪仙人”,只因为你那“一篇诗,一斗酒,一去唱歌,一剑天涯”的洒脱自然。
你曾于长平山与老者赵蕤一齐练剑,修道,写诗,著文。因为人生两大转折: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让他明白了持之以恒的道理;而今日,观燕子飞行,让他明白了应积蓄力量,而当力量足够大之时则能快如闪电的道理;使其受益终身。李白便于这一年下山,但他并没有走出川地,而是坚持在四川境内游学,游遍四川之山水。当川地流传的“赵蕤学术,李白文章”传到全国各地之时,已是李白离别赵蕤六年之后了。终于,这一天春和景明。李白一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豪放的踏上了出川的旅程。
你豪放的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奔流到海,不复返—我们的世界如此广阔;朝暮之间,生命的颜容迅速变化,生命如此短暂,该怎样对待?唯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你说:“有诗,有酒,有月,有年华,不意气风发的挥洒人生,难道不是一种放松吗?”
你的狂傲,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高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的狂。
你有时也会发愁,便“借酒消愁愁更愁。”你不是酒鬼却是酒仙,你在酒中领悟,在酒中解脱,最终在挫折道路上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道理。
李白,你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才有得你如此成就。李白,我敬佩你,敬佩你那侠骨之气;我敬佩你,敬佩你不为世俗的仙气;我敬佩你,敬佩你“下笔如有神”的诗气。李白,我敬佩你!
【篇二:读书】
“知识改变命运”,我很清楚,读书并不是全为“黄金屋”、“颜如玉”。我们也许在人生的某个岔口与一本美丽的书邂逅,一见倾心,书就如同驭风而过的青鸟,带走了我们生命中太多的沉重。
总喜欢在下雨的周末窝在床上看书,窗外有雨在淅沥地下着,而读书的心却沉静得如同一汪波澜不惊的湖,一切的浮躁与不安都在此时而销声匿迹,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了自己,没有束缚,没有了羁绊……只有飞扬的思绪如精灵般跳跃在自由的文字里,巧妙地演绎着出人意料但却醉人的浪漫……此时的书如拂柳的三月风,是温柔的。
读书,是对话,是一个生命对答另一个生命,一个灵魂出入另一个灵魂。灯红酒绿,流光溢彩是上海这个都市给人留下的繁华印象,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却是颓废的,叮叮当当的电车,华灯闪烁的舞台,衣冠楚楚的男子,妩媚动人的旗袍女子,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与生命、与灵魂无关,但如果细读下去就会明白,花团锦簇下掩盖着的却是无可药救的人性的沉沦。
读《离骚》,我们看到了当时屈原的无奈和高洁操守,展现与眼前的还有超脱于世外的灵魂的一声声的呐喊,而屈原就在这呐喊声中呼啸而过,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带着他的忠诚,愤概和无奈,身体留在了生的左岸,而灵魂却穿越冥河,到达了永生的右岸,化为灿若锦霞的凤与凰……读书为生命插上翅膀,替思想砸开枷锁,文字的世界是无尽的,可以使我们悟出文字之间和书页空白处弥漫着的那些被称为“天使的微尘”和“恍若一片神光”的东西。
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世界十分美丽,但如果没有了女人,将失去七分色彩;女人有十分美丽,但如果远离了书籍,将失掉七分的内蕴。韶光易逝,游走在人生的原野,情感被剥离,心境会荒凉,但是“腹有诗气气自华”,在书香墨迹氤氲下,想要使心灵永葆青春,也不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读着,沉思着,体味着,在顾盼的眼神中,心就会跟着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