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们的汉语】
中国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汉语是我们中国人的语言,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汉语是中华文化瑰宝。传说在四千多年前,仓颉就创造了这些生动有趣的汉字,每一个方块字都存在着仓颉的灵魂。这些字不是单纯的方块字,每个字都有它实在的意义。当我们习惯于使用这些汉字时,它们就会变成一幅幅图画。例如看到一个“星”字,满天星辰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了,似乎这个文字也在闪烁着。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惊叹于汉字的美丽,从它那独特的美妙中读出汉语的真谛。当我每每看到那些变化无常的方块字时,我总会被它那多变的美感所打动,将自己置身于汉字的世界里。
多年以来,中国人借助汉语来宣泄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宏伟志向,这条中华文化长河才得以绵延不绝。然而,在如今的科技化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输入”文字,对于某些汉字的写法已经逐渐被现代人遗忘,在现实生活中的错别字也层出不穷,一场严重的“文化危机”就此埋下伏笔。其中最大的杀手,就是计算机。有些人可以熟练地在键盘上敲下文字,然而提笔写字却成了万分困难的事。我们自身文化的根基在流失,在损害,我们读不懂汉字的内涵,无法了解汉语给我们带来的真正意义。
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是另一大问题。换言之,我们根本读不懂古文。在上海的一次双语互译活动竞赛中,要求学生们翻译“富贵不能淫”这句话。然而竟有不少的选手将这句话理解成“富贵,但不能性感”,让人啼笑皆非。我们酿成的这些文字悲剧,真是让国人悲哀。现在,已有不少外国人能把汉语学得比我们还好,我们还有何脸面去当龙的传人?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对汉语的态度,而不是让现代化网民们去自由地糟蹋中国人的结晶?
汉语不是儿戏,我们需要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倘若这种文化的流失与损害不引起重视,我们这条文化长河将有可能终止于二十一世纪,让汉语退出语言的队伍。
【篇二:舞龙】
龙,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代表,已经扎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它已经融入我们的灵魂,它无处不在。
那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生物呢?传说中它“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总之,在它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熟悉的形象。
据我了解,早在汉代,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壮观的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到后来,尤其是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舞长龙,宣泄欢快的情绪。
我们家乡的舞龙习俗更是这样。在每年春节,人们都会穿着美丽的新衣服,涌向街头。在舞龙队伍的必经之路上,怀着期待、喜悦的心情,等候舞龙队伍的到来。当天渐渐暗下来的时候,远远地,传来一阵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人们屏息凝视,伸长了脖子,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突然,一颗燃烧的龙珠在黑暗中升起,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绚丽的轨迹。龙来了!一颗狰狞而威严的龙头直奔龙珠而去。身随头动,在空中盘旋,升腾。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在人群中爆发出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欢快和喜悦的表情。渐渐的,龙来到了我的眼前,“哦,原来这样精彩的表演是龙身下挥舞龙杆的小伙子们共同完成的”。他们身强体壮,身姿矫捷。头裹黄巾,穿着黄色对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正兴高采烈的随着龙身起伏,舞动呢!你看,那龙忽然动了起来,两只眼睛直射出两道光束,绕着龙珠盘旋飞转。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冲直下,犹如真龙在云中飞舞。动人心魄,姿态万千。随着鼓声越来越急促,“龙”的动作也变得激烈起来。当龙快要咬到龙珠时,周围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当龙身舒展时,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出了口大气。鼓掌声,欢呼声,连绵不断。
此时夜已深了,可是人们都还舍不得离开。好像所有人的心都凝聚在那舞动的巨龙上,让人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