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手机相关作文

【篇一:感受碎片的温度】

物欲横流的时代俨然来临,科学技术将我们的生活又拉上了一个档次,但有人说科技发展让我们的生活碎片化,我们不再投入到经典著作中,或是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削弱了我们的思维深度,忽略了生活的意义,各界众说纷纷,褒贬不一。

实则不然,我认为,恰恰是那些碎片化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意义。

诚然,如今信息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一个个细小的信息碎片向我们砸来,压缩着我们仅有的空间,在忙碌中,从容拿出一本本书,煞有介事地品读,似乎成为了一个笑话。这是,科技的到来便成为了一大推手。

每天都有身着西装,脚踏皮鞋,在各种场所来回穿梭。对于上班族来说,能够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做一件喜欢的事简直是天方夜谭;只有在挤公交或是地铁,再者就是短暂的午休时,拿出手机刷刷微博,为枯燥的生活增添一点娱乐性。我们不能要求这些朝九晚五的人每天都写一篇冗长的日记来记录生活,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但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上下翻飞,打出一段字来作为今天的结尾。碎片化的生活带来了娱乐性。

每天也有身穿校服,背着鼓鼓的大书包穿梭于各个公共交通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在本就紧凑的学习生活中,将自己的时间划分,列出条条计划,按部就班地做好,也是难以实现的。但可以在空闲时拿出手机戴上耳机,听着英语提升技能;又或是乘公车时突然想要阅读文学便可以翻阅公众号自行阅读好的文章;做难题不会了,可以网上搜索,辅导进行……不需要捧着一本厚重的名著,腾出时间腾出地点,也不需要拿着题与老师定好时间询问……碎片化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性。

“碎片”宛如一个大网覆在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过着碎片化的生活,或多或少。想朋友们了,不需要舟车劳顿,我们有交友软件;外出迷路了,有实时导航;通讯也不必像以前那样跑到专门的地方交钱投币……

当然,用计划规定时间,也不是一件坏事;花时间阅读一本书,也未尝不可。碎片化的生活已势不可挡,面对新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活态度,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说道生活的意义。红尘滚滚,追名逐利是生活常态,可在向心中那个终点跑去的同时,也请回过头看看身边的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从一则新闻联播中看到国家大事;从一小段文字中忆起往昔;从一片落叶里回味盛夏;从一个海螺里倾听浪声;从每一个生活片段中,感受碎片的炽热。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暂时抛弃了中规中矩,让自己感到自由,让自己在更广大的舞台驰骋。

【篇二:现代世界的碎片化】

都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在校的学生族,还是已经工作的职场人,都很少有整段长时间的空闲。但人们所渴望的娱乐,休闲,获取新信息的时间却不会随着越来越长的补课加班而减少,“碎片化”应运而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碎片化”的媒介是什么?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和互联网信息的高速传递赋予了它无尽的生命,上厕所、吃饭时,临睡、等车前,以前被随意丢弃的碎片时间被人们挖掘出来,拿出手机看看新闻,刷刷朋友圈和微博首页,打一两局手游,不影响其他事情,岂不美哉?

但“碎片化”究竟是利是弊?我发现人们在空闲时刻拿出手机时,总会对自己心理暗示:我是在利用时间!然而事实是多数我们认为利用充分的时间并非真实。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每次在蹲在洗手间拿出手机时,我都会跟自己说,看十分钟就出来,但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缓过神来,我妈总会问我是不是掉进厕所里了。出来之后回想这些时间我究竟做了些什么,答案是没有,大把的时间借此而浪费了。

但也有人能把这些时间利用到位。著名的小说家、钢琴家爱尔斯金在《忙里偷闲》中写到他练琴的经历,小时候他的钢琴老师让他放弃长时间、间隔长的练习,而养成用极少的空闲时间来练习的习惯,让弹琴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成人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学时,想兼职从事创作,但授课阅卷和平时的交际等事情挤满了他的时间,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他都苦恼于“没有时间”而未曾动笔。在想起以前钢琴老师的话,他重新开始实践碎片时间的练习写作,在一次又一次5分钟的时间,一行又一行的文章累积之下,在学期末时,他积攒了一沓厚厚的手稿。他的工作依然每天都很繁重,但他总能挤出短暂的碎片时间来写作练琴,每天无数个几分钟的时间,最终让他同时完成了这几项工作,且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此可见,被“碎片化”的不仅时间,还有人。“碎片化”的利弊也不取决于它本身,而是因人而异。人的生命是可以从这些碎片之中获取一些成就的,只在于能否毫不拖延地将其加以利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学会利用它去思考、去消化,积少成多。反之,也可能会因此让宝贵的生命白白浪费。

碎片已经镶嵌在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能做到什么在于人的利用,结果与褒贬都只能在后世得到验证与评论。但至少,对于它带来的社会生活的革新,我想——“任凭神鬼的怒气,任凭时光的蚕食,任凭无限的刚刀与烈火,一切都不能再将它化为乌有。”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