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阿城精选集读后感】
我认为这是本相当晦涩的书。可能是我看的书太少了,理解能力还太弱,所以字还是那个字,没变,但凑一块我就不认识了。第一篇文章就难住我了,我翻来覆去看了三遍才勉强看出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但作者想表达什么,还是没看出来,不懂。
于是我便直接跳过了笔记小说部分,来到了散文部分,这下终于可以看懂了。我也有空去看作者的写作风格了。
阿城的散文风格与大部分的作者都不相符,他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又有一种隐隐的幽默,内容更贴近生活且生动有趣,思考的领域也更为宽泛,例如《思乡与蛋白酶》讲的是中国传统的吃食,《魂与魄与鬼及孔子》讲的是中国的鬼故事文化,《足球与世界大战》讲的却又是国际足球史了。这让我感到很新奇,能写出这么有趣文章的人,他写的散文,又怎么会差。再回过头去看他写的笔记小说,果不其然,内容都挺有趣,虽然还看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但把它仅仅当成一个小故事来看的话,你会发现,他写的情节起伏不定,环环相扣,看一篇十几页的文章仿佛不会用太多时间,也不会觉得枯燥。他用的形容词不多,但莫名的就会在脑海中形成景物的形象,例如《棋王》中王一生与九人对弈的场景,看着便会感受到其中的紧张感。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极为丰满,像是将树作为生命的肖疙瘩。虽是以第一人称记叙,但看文章不会显得很怪异,反而还有一种代入感,令人仿佛身如其境,感触更加深刻。
我想现在是我阅历还不够,还不能读懂阿城想要表达的感情,但我会记住这本书,等我长大了,再来读一遍。
【篇二:流泪的生命之花——读阿城《树王》有感】
文革的年代,知青的岁月,对于零零后来说,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只要是关乎大自然以及大自然隐在的生长规律,还有当时的人们看不到,也没有理解的大自然赠与我们的无限价值,那好像又让我们触手可及,碰撞着我们的心灵。
当我看到阿城的《树王》这篇小说时,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了。以至于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当我慢慢地合上书,我才发觉再也止不住的泪水,从我的眼角悄悄滑落。《树王》虽然是短篇小说,但这凄美的故事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
一群知青被下放到某山沟,奉命砍树垦田。其中的李立是一个思想极为狭隘只会读书的人,而树王肖疙瘩却能读懂自然,理解自然,相信自然。文章主要以两位人物的性格思想差异为主,形成鲜明的对比。树王肖疙瘩非常爱护自然,从不砍山上的树木做家具,也爱护野生动物。但时处文革时期,人都不能幸免于难,何况自然?李立那些知青们信仰着自认为正确的文革禁锢偏激的思想,要砍倒树林里那棵最大的树,也是肖疙瘩最深爱的那棵树。文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李立和肖疙瘩争树的那一段。李立暴躁中的无知和肖疙瘩镇定的眼神中一丝顽固的对比,催人泪下。要“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这句话震撼着人心!肖疙瘩虽以命相抗争,但最终“树王”仍被砍倒,山被焚烧。那棵大树曾是肖疙瘩心灵的寄托,寄托没了,人变得异常脆弱,没有活下去的希望。最后竟然一病不起,直至死去。人们听从了他的遗嘱,将他葬在巨树地下。后来,他的墓旁,开出了象征他悲壮命运的白花。
这些树砍掉是正确的吗?种上这些“有用的东西”是对的吗?答案当然是:不!那些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森林的价值,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是比金子还宝贵的。当时的知青没有理解到这一点,只有肖疙瘩执着地保护它。因为他的生命已经深深地和那棵“树王”融为一体,无法分割。
人类已经从大自然中索取的太多。但人们似乎至今还没觉醒。如今,高速发展的建设步伐,大量土地被占用,森林资源被破坏。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很多都是因为树木植被的大量减少。还有多少人麻木,为了谋取自我利益,像当年执迷不悟的知青一样,用刀向那些“树王”砍去,而真正的心痛的像肖疙瘩那样用生命来保护树木的人又有几个呢?但我还相信随着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的提高,我们身边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肖疙瘩,还有倔强生长的千年“树王”。只要有爱,爱森林,爱我们的家园,大自然必会回报人类。
让那些生命之花永远绽放,永不流泪!
【篇三:一夜青春,十载生活】
屋外月华如练,真是好夜色。
而我竟如何也料不到,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死在我这一生热爱的人手中。我想我这平淡的一生,就是这么过去了。往日种种皆浮在眼前:当初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与阿城完婚,过着极朴素却也乐得自在的日子。阿城常渲染在他的世界里,永远也长不大,他对我永远是那般恬淡,不嫌弃亦不热情。我们一直相敬如宾,我常出神地想,兴许是我太木讷了罢,他这种玩弄笔杆的人怕与我无共同话题。
于是我将他与英儿两人介绍认识,当他与机灵的英儿交谈时,眼神里放出的光彩,是我不曾见到的。后来,他与英儿走动得频繁,他的步伐是矫健的,他的神情是那样满足,纵然我有千万般不满,也只能任由他们去。当英儿不堪激流岛的清苦生活而与一富翁离去时,阿城是惊怵的,转而是无可奈何的哀叹,我只能陪在他身后轻叹。今日起争执时,小木耳还在房中熟睡,阿城把刀刺向我时,我也没有逃避,这一辈子,他是我的全部生活,也是我的全部青春。当我所有的担当唯有了意义,我的青春也就没了颜色。
英儿篇
院里的蔷薇花开了,开得如火,也如寂寞。
我终于不要在激流岛忍受那样寒碜的日子了,一想到这,即使在我身旁的这个男人大腹便便,即使我曾经那样爱顾城,我也坦然无怨。犹记与顾城相识还是小烨姐牵的线,我以为我和他只是这红尘中偶然相逢的过客,该散便散。初见时,他的童趣,他的美妙幻想常引得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时我是深受他的呀,我常向小烨姐旁敲侧击打听他的喜好,为了给他惊喜,与他约会前我总是最精心的打扮,我知道,我能带给她与小烨姐不同的感受。情到深处时,恨不得那个与他有夫妻名头的人是我,这样就能与同他同在一个屋檐下,抬头闭眼都是他。当他劝我去激流岛时,犹豫再三我还是和他一同前往。我以为等待我的会是世外桃源般的享乐生活,谁知那里荒僻得像原始生活。我看着我美丽的容颜因生活的负担而消退,我再也等不了了,我不能一辈子在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沦陷。所以当这个富翁向我表明心迹时,我立刻答应了。多好的事,我不想为了爱情付出我的一切,我不想担当,我该去享受那锦衣玉食,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生活,而不是永远活在幻想里。顾城,顶多算是我青春里一个美好的回忆。
顾城篇
看着地上殷红的血,我失神了。
我竟杀害了我的妻子,这个一直默默陪伴我的女人。她是那么温柔又大度,相夫教子,轻吟细说。无奈,爱情从从来就没发生在她身上。我这一生的爱情都只给了那个人,那个早己离我而去的人。我不懂,英儿是多么善解人意的一个人,怎会像那些世俗的女人。她那含情的双眸凝望你就无法离开视线,她粉唇微启,呵气如兰,不施粉黛也十分撩拨我的心弦。她的见识多,常有奇闻妙趣来逗我笑,和她在一起是那么和谐自然,我的灵感也来的愈发多。我们是那样相爱,当我提出去激流岛隐居时,她很快答应了。我们在岛上筑篱修路,赏月听海,日子好不惬意。我以为长久的日子会像这样持续下去,没想到英儿竟然走了,走的匆匆,未留下半点音讯。方才与谢烨有冲突时,冲动居然战胜了理智,我把锋利的刀刺向她,她没有躲闪的意味,眼神如此坚定,而后便倒下了。这辈子,是我对不住她。
我写下遗书,托付好小木耳,拿起那把还有鲜血的刀刺向自己。英儿是我热烈的青春,谢烨是我平淡的生活,没了青春,没了担当,我终究要死在生活里。
背景,顾城,著名诗人,以富有童趣幻想著名,一日在新西兰与妻谢烨发生争执,将其杀害,随后自杀。
【篇四:阿城精选读后感】
在“世纪2文学60家”中,排在第46位的是阿城。寒假无聊时,我随意翻起一本《阿城精选》。阿城的文字很平凡,甚至有点俗。各种乡下人的口气层出不奇。故事本来是以上世纪文革时期颇多,但至今读起来,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意味。
譬如第一篇——《棋王》,讲的就是下棋高手王一生的可喜可悲的一生。一个青年家中困难重重,首先寻求他的生活保障,然后寻求活下去的新理由:弈棋。从那以后,其余的事接踵而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平平淡淡的叙述着那个年代经常有的故事。正是文革,一浪打下去,插队的人多得让人眼急、让人心慌。各种纷战,苦的更是学生。故事就在习以为常的分别、离散中,缓缓道来。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一个时代、一代人,就像绿皮货车上的相遇,一如那个不幸的棋手——即使在棋场上赢了天下,也辜负了自己。这种文章,只有用人生经验才写的出来,让人感慨。
一个作家的文字,往往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荣的爸爸找来小龙的爸爸,说,奶奶的,这回可使着真家伙了,红革造那帮子还闹腾个屁!”《节日》里这样写道,读第一道时,只一眼看上,觉得是口语化,又惊讶堂堂文豪竟然写这样的话,似乎俗气,但却谈不上讨厌,;近日又读来,忽然又回想起前章页的一段话“听好,我每次出一个题目,这样吧,也不出题目了。怎么办呢?你们自己写,就写一件事,随便写什么,字不在多,但一定要把这件事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别给我写什么花样,什么‘红旗飘荡、战鼓整天’,你们见过几面红旗?你们谁听过打仗的鼓。分场的那一只破鼓,哪里会震天?把这些都给我去掉,没用!”阿城的意思显而易见:应以正确的方式、朴实的方式去写作。王蒙曾评价“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
也许正是手法的简练使阿城的读者最为感动。原来作者是用一种近乎古汉语的代替了一种很口语化的语言。
阿城致力于细节的描写,而这些细节特别意味深长,对《棋王》地主人公“吃相”地描写非常有名:无情被剥夺了一切的知青,还是内蒙古里旗地头头,在中国农村深处安排会餐,其实质,就是“吃”这样一种事实,而阿城作为经历过的人,对这类氛围描写十分出色。
阿城给当代中国文学带来的巨大的独创性,是它的魅力所在。各有千秋的小说巨匠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篇五:阿城精选集读后感】
闲来翻开一本搁置在身侧的书,随意看了几页便不可自拔,一页又一页薄薄的纸张翻过,待到窗外月儿高挂,看至最后一页的我又将书翻了个面,一行楷书安然卧在书的右上侧,原来是《阿城精选集》。
这本书由小说和散文组成。在小说部分阿城皆以朴实的语言从“我”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散文部分阿城则展现了自己的思想。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树王》这一篇,知青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需要将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砍掉,生产队中就涌现了两种代表不同立场的人,一个是肖疙瘩,一个是李立。
肖疙瘩在眼睁睁瞧着大树将要被砍时,他义无反顾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学生,我说过了,这里。”大树是肖疙瘩的命啊!为了大树不被砍伐他宁愿豁出自己的性命,那简明却有力的话深深地扎到了我的心底,肖疙瘩该是多么的心痛啊,那棵似一擎天伞的大树,在阳光下密密层层的树叶透过星星点点的阳光,而这棵树却要被砍了,这棵树要倒在它生长了这么多年的土地上,倒在它庇护着的人类手上!
而李立却对大树的“生死”不以为然,面对肖疙瘩的话,他竟说:“这棵树就是要砍倒!它占了这么多地方。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有用的树!”我忽的感觉有些心寒,是啊,大树占了许多地方,可大树的好处却有许多啊!就像前几十年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农民们将山林里的树大片大片的砍掉,在扩大了耕地面积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大自然是我们的生生不息的家园,我们要热爱并保护它!
最后,大树还是倒下了,肖疙瘩也病倒了,肖疙瘩去世后葬在大树生长的地方,在他的下葬处长出了白花,像肢体被砍伤露出的白白的骨。我知道,肖疙瘩的灵魂仍牵挂着大树,仍爱着大树,仍痛惜那大树的累累伤痕。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自然庇护着人类,人类保护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