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为独行者喝彩】
一枝笔,刚画完前唐的雁平落沙,又滴淌出晚清的紫寥渔歌;一杆桅,刚降下暮春的清烟残月,又升起了霜秋的白荻劲风……
我巡游于历史的航道,寻找着能为之喝彩的独行者;同时,我也在求索着为之喝彩的理由。
当张骞浩浩荡荡走出一条丝绸之路后,昭君便在下一个世纪里,怀抱着祈愿,捧拾着浪漫的心情,独自踏上这条优美的征程。没有考虑自己的命运,她的心里只记得边疆将士沙场奋战,无辜的父兄惨遭屠杀。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呼唤着昭君的前行。于是,她用一纸婚约换回了边境的半世太平,而这一切,大概都源自她在平沙四起处那足以震撼苍穹的温柔。“青冢有泪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如今,昭君墓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记叙着匈奴与中华历史万古常青的友好。
昭君出塞,赢来了历史与后人无尽的喝彩!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也许不会为李白的轻狂喝彩,但你不得不为他蔑视权贵、宁折不弯的勇气喝彩。那一只骄傲的靴子,至今还留在高力士羞愤的手上,我们的诗仙却已不见了踪迹。那美轮美奂的皇家宫殿,容得下一代帝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的雄心,却容不下一个不羁的灵魂。我们的诗仙,早已厌倦了宫廷的纷争与世俗的纷扰,为了赢得精彩的人生,他踏上了独行的征程。诗仙的足迹遍布五湖四海,换回的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诗篇。“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余下的七分化作了诗篇,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想,这便是后人为之喝彩的理由。
我不会为戊戌变法的意义喝彩,但我要为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喝彩。菜市口的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谭嗣同用自己的头颅,祭奠着百日维新。本有机会流亡国外,但他说:“今中国未有为变法而流血之人,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英雄已殁,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仍在传诵。
翻越秋风秋雨,翻越汹涌的血涛,独行者的足音擦亮森林的黑夜,在身后激荡成一首泣血的颂歌,赢得了后人永久的喝彩。
【篇二:我心中的长城】
我曾在梦里追寻过细雨缠绵的杭州,追寻过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古道、浩浩淼淼的长江堤岸,还追寻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万里平沙、北京天安门的庄严……他们都曾给我的梦幻抹上了一缕极其独特的瑰丽的色彩,使我对祖国壮丽山河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情感。然而,最让我难以忘却的就是屹立在群山之巅,纵横交叉于华夏圣地的那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
长城,一个孩子都不会忘记的名字,他很简单,但是对于在异国的游子却沉重得像石头一样。长城的历史悠久,是一个奇迹。曾经有人说过,长城是七大奇迹之首,是真是假,如梦非梦。但是无论如何,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
长城的城墙延伸于远方,凹凸不平的山岭完全阻挡不了巨龙的身躯。它一会迎难而上,在山顶盘踞;一会又知难而退,在山脚歇息;像是一名智者。而我认为,它更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那些有所作为的中国人,代表着我们的祖国。长龙勇往直前,一直到天边,最终与蓝天融为一体,显示出中华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进取和勇敢,那是我们曾经辉煌过的见证,也是我们奋发的动力。
仰承日月千秋照,俯阅江河万古流。多少诗人写下关于长城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豪迈的诗句怎么能完全概括长城呢?它刚出生的时候,多少壮汉因此而亡,也有多少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悠悠岁月,构筑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作古,但巍巍长城却跨越历史的长河,它像个手持豪墨的见证者,从封建走向共和,从皇帝的开始走向消逝,它仍在。
我心目中的长城就是如此。比所有人都年迈,却比所有人辉煌。伤痕累累是它岁月的沉淀,黄土滋润着它的外表,此刻长城更显得雄壮,哪怕历史磨去了它的棱角,依然伫立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