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报仇是错是对】
在我的家乡,有一件骇人听闻的恶性案件,为了不使文章显得黑暗血腥,我只简单说一说。
有一对邻居,不知怎么,两家结了仇怨。南边一家人回家时总要经过北边一家人的门前。南边人一出现,北边那户人家有一位老奶奶就要大声地骂南边的人,骂得很难听。南边的人脾气也好,一忍就是几年。但是,自古忍字头上一把刀,就在某一年,老奶奶骂完南边人就回屋了。南边人的男人忍不住了,拿了一把刀就出门了,从此,北边人就消失了,南边的男人也进了监狱。
这个事件让人唏嘘感叹,震惊非常。不过一点小矛盾,最后竟然升级成为刑事案件,毁了两家人。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局呢?结了仇怨该怎么办?报仇对吗?
古人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子不复仇,非子也”,圣人孔子也说父母兄弟之仇是一定要报的。圣人都这样说了,难道报仇真的是对的?
中国法律并没有废除死刑,但是国际形势是倾向于废除死刑的。废除死刑是出于人道,出于尊重上天赐予的生命。但是恶劣的案件让人咬牙切齿,不死难平民恨。
《小窗幽记》里有一句话:天下可爱人,都是可怜人;天下可恶人,都是可惜人。这句话饱含慈悲,中国人自古信佛,何不以佛心相待。放下仇恨,放下心灵的枷锁,宽恕他人。我想你的仇人早已经得到教训了。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恕。我们何不做个高贵的人。
法律是报仇的一种手段,法律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准则。通过法律追求公平的报复是对的,因为报仇造成刑事案件是错的,这种报仇误人误己。
【篇二:书教会我忍耐】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有两户相邻的人家,同时都想扩建房屋,两家人都想占用两间屋子中间的三尺地。双方争吵过很多次,但都不肯让步。有一天,其中一方的儿子劝母亲:“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身子,这样多不值得啊!”母亲想明白了,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主动把墙退后三尺。这样一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还给这个小巷取了个名字——六尺巷。
为什么故事中会形成六尺巷呢?因为其中一家人的谦让。自古以来,隐忍谦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忍字的结构是心上有刃,意味着内心坚毅。
读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你为什么会知道这些呢?”因为我看了《忍经》这本书。这本书是以前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我的。这本书是由元代许名奎《劝忍百箴》而来,共收录了“言之忍”、“气之忍”、“色之忍”等一百多条忍之道。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一个“忍”字汇融了墨、儒、道、法的文韬武略,一个“忍”字成就了帝、王、将、相的万古伟业。这短短几个字仿佛带我回到了过去。是啊,正是因为忍耐,重耳成为了晋君;正是因为忍耐,司马迁才能写出《史记》;正是因为忍耐,勾践实现了灭吴宏愿。
现在,我对忍耐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懂得了:以后为人处世,要多忍耐别人,谦让别人。
【篇三:人能百忍自无忧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论语·卫灵公》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小不忍害大义”;民间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太和”的谚语。唐代张公艺写的《百忍歌》中说:“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悬着“制怒”的警言,这说明中国的古人们对发怒的危害性早有认识。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话不投机动辄发火,这是一种没有涵养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应该像林则除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否则既伤害他人又伤害自己。
中国古代的中医,对于“怒”有着精辟的论述。中医认为,怒皆由气而生,气和怒是两个孪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发。怒气会使“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这些常识早巳被人们所熟知。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生气、盛怒而身亡者。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历史上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世人的许多怒气大都来自贪欲与私心,邻里之间的争吵,马路上的争吵无非为了一点小利,或受了一点小损害。如果能用一颗淡泊的心对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怒气自然就小了,也就不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大发雷霆。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让一般人感到生气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到达高尚的精神境界。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智慧;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忍耐;
感激生命中所有结缘的众生,因为他们的存在使你的人生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