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迎新年,写春联】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18年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同时不用说,大家梦寐以求的寒假也到来了。辛苦了一个学期,也该放松放松。在家看电视?嗯,太无聊;放鞭炮,污染环境;……那用什么新鲜的是呢?还等什么,跟着小记者团写春联去喽!
虽说外面寒风刺骨,但依然阻挡不了我的步伐,去阳光学校参加献春联活动。老师告诉我们,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春联以前为桃符,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
哦,原来如此,原来春联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啊。
现在对我来说,是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写毛笔字,几个小朋友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我也耐不住性子,用毛笔沾了点墨汁,提笔书写。“猴奋已教千户乐,鸡鸣又报万家春”,虽说上联和下联只有14个字,但必须一丝不苟,没半点马虎地书写。
十分钟后,一幅赏心悦目的对联出现在我的眼前,记者叔叔还为我拍了一张特写。哈哈,我好高兴啊!
【篇二:快乐春节】
生活中有节日,节日中有民俗,民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红红火火。一年中有很多节日,然而,在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就是春节了,我们山西人俗称“过年”。大家了解我们山西过年的习俗吗?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遨游山西过年时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相信大家一定会领略不一样的风采。
首先,在过年的这一天,我们每家每户都要贴新的春联。所谓春联亦名“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所以叫“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来渐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朝陈尚谷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单庙宇用黄纸,守孝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这就是关于春联的习俗。
再就是守岁了,腊月二十九晚上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不睡觉,俗称“熬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失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还有就是为家里人祈福,希望都平安。
再就是放鞭炮了,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正好碰上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然而人们就知道了“年”怕响,所以就会放鞭炮。
然后就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的习俗了——“发压岁钱”,每到过年,我们给长辈拜年,长辈就会给我们压岁钱,并鼓励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有利于长辈晚辈之间关系的习俗。
好了,习俗就献给大家介绍这些了,大家肯定还觉得意犹未尽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家要慢慢体会哦!最后,祝大家春节快乐,蛇年行大运!
“哈哈哈哈”正开心着呢,不知谁调皮,喊了声:“年兽来啦”虽然我不赞成这种吓人的招数,但还是要配合一下啦!
“跑,跑,跑,跑啊……”
【篇三:贴春联】
一早,听说哥哥要贴春联和贴福字,我就兴高采烈地跟着他一起贴。农村的新年,就是有年味儿!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哥哥把两条春联取出,在春联四周涂上胶水,东瞄瞄,西瞅瞅,还拿尺子量量高低,确保左右对称。终于,春联美美地贴在门两侧的墙上,横批高高地贴在门的正中间。我高声读了起来:“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真是好寓意呀!
接下来就要贴福字,哥哥拿着福字左右比划,倒着把福字贴在了门中央。我大喊:“福到啦!福到啦!”哥哥轻蔑地说:“亏你还是四年级小学生呢,连福字要倒着贴都不知道?”我问哥哥“你为什么要把福贴倒呢?”“就是为了让别人读成‘福到(倒)了’呀!”
我得意地笑起来了“我就是读‘福到了’的那个人呀!”哥哥和我开怀大笑。
又是一年新春时,我又大了一岁,应该更加懂事,更加成熟。新年新气象,也祝大家年年好,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