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米兰花开】
前几天,外婆准备外出旅游。于是,家里那些花便“乔迁”到了我家。
那天,一进门,就被一股淡淡的花香吸引了,左右瞅瞅才发现家里多了几盆花。我走过去闻了闻,其他的花我在外婆家都见过,惟有这盆米兰没有。于是我问妈妈:“这盆米兰是你买的吧?”
妈妈告诉我不是,这也是外婆家的。我好生奇怪,怎么从来没有印象。
你看,它的叶子多繁盛啊!都是绿油油的,看一眼就会觉得很舒服。中间那根粗壮的主干上,又分出了很多细小的枝干。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一家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最特别的就是它的花了。金黄色的花瓣就像小米粒一样,被叶子紧紧地抱着,它们置身在花丛中,远观可能不大显眼,但走近的话,就会被它的香气吸引。
它不像牡丹那样有艳丽的身形;不像菊花那样可以在暮秋时节仍能傲然挺立;不像玫瑰那样光彩夺目;也不像金桔树那样可以结出可口的果实。但我就是喜欢它,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就是那种不事张扬的花香。每当闻到那股香味,就会让人心旷神怡,归于一片宁静。
所以,米兰,我喜欢你!
【篇二: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总是散发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乡上高,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足,它的一些风俗你知道吗?
在上高,人们建房子都极为讲究,从选择地址、破土开工、上梁,直到乔迁,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选择屋址。在定地基时,通常要请一位风水大师来看风水,大门一定不能对着山沟深壑、开阔大道以及直冲江河,屋址一定取顺势,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块带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
其次是破土开工。人们在开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由主家家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俗称“镇邪”。开工多选双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还会贴对联,以示喜庆。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乘太阳高高升起,吹唢呐。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让工匠们把梁升起,摆正后,在梁的两端压上麻糍。那场景,热闹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欢欢庆庆,一醉方休。这种酒,就称之为上梁酒。据传统风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未变,唱彩调,放鞭炮,说吉祥话,抛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乔迁。人们在乔迁时,对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可多与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东西。在搬家当天,因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团团圆圆之意。
看到乔迁之喜的场景,再思这一连串的过程种种,应该是上高的祖辈们的经验积累,更是前辈对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风俗已被改革掉了,但还是流传下来了一些风俗。那是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篇三:观察日记】
早上,我从绿豆大家族里百里挑一地选出了25位精兵,进行高级培训。
先看看各位的装备。呵!怎么都是一副模样。身穿绿袍子,上边镶着黑白拉链。这绿色是种说不出的绿。草绿?不是。柳绿?不是。碧绿?也不是。总而言之,这绿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
废话少说,得给他们安个家。我东找找,西翻翻,最后选中了一个最合适的容器——透明一次性塑料杯。由于需要节能,没办法,只好让它们受受苦,全住在了一个“家”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的手因为需要成了运输车,送绿豆进新家咯!“1、2、3、4、5、6、7、……24、25”嗯!全部乔迁完毕。绿豆们可真兴奋,一会上楼看看,一会下楼瞧瞧,不亦乐乎。我也没闲着,“东张西望”,边看边对小绿豆们严厉地说:“小可爱们,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哦!不能有一点儿马虎。要是长不好,那就实在对不起,我们要永别啦!”呵呵!吓唬吓唬它们,其实它们还得我照料啊!
呼!我可是为了它们爬上爬下,跑东跑西,已经汗流浃背了!我也该休息休息啦!
晚安,我的小可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