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梦想可以穿越荆棘】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
——题记
关于《最初的梦想》这首歌的记忆,是从初二开始的,仍记得当我听到范玮琪唱这首歌的高潮部分时,内心的激动与振奋。这首歌让我坚定自己的梦想,并始终相信:梦想可以穿越荆棘,有梦,就有希望!
因为心中有梦想,我怀揣着希望踏入了京山县第一高级中学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清雅宁静,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没有外界的喧嚣,也没有尘世的浮躁,有的只是一群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老师和奋战题海埋头苦学的莘莘学子,人人都怀揣着大学梦,在为梦想拼搏的路上。
我,很荣幸地成为了这追梦队伍中的一员。在这样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有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每天早上一听到起床铃声,我就一骨碌爬起来,匆匆梳洗完毕,奔向教室进行晨读。待下课铃声响起,我挤进人群,冲向学生食堂,以最快的速度填饱肚子,放下碗筷,回到教室继续投身于题海之中。我以为我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我以为我会乐此不疲,我甚至以为理科是我最终的选择。可是,我错了,现实似乎跟我开了一个国际玩笑。第一周的周练便让我一败涂地,我强忍着眼泪,望着试卷上那一个个红叉似乎在向我张牙舞爪。班主任“破天荒”地找我谈话 ,我也感觉情况不容乐观,我只能自己安慰自己: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测试,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此时,我我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身处于校园中的我,走在校园小道上,看秋风将落叶吹散,叶在空中飞舞,最终零落于泥土之中。我迷茫了。
班主任让我给妈妈打个电话,并叮嘱我做好心理准备。我知道,妈妈怎么会不关心女儿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呢。当我鼓起勇气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时,我已经做好了被母亲责备的心理准备。然而电话那头却传来妈妈亲切的话语:“宝贝,你还好吗?在学校有什么需要的,我明天给你送来!”强忍了一天的泪水,终于在那一刻决了堤,我多么希望此刻她递过来几句责备的话语,好敲醒我迷惘的灵魂,鞭策我继续向前,而她送来的却是关切和鼓励。越是这样,我便越觉得愧疚,对不起爸妈。于是,我又重新调整好我自己,投入到激烈的学习中去。此时,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第二境界又浮现在脑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学习,为了梦想,拼了!努力拼三年,再苦再累也值了。
在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整后,我已经能勉强适应高中生活了,此时也迎来了第一次月考,也就是分科考试。自己也没有太多准备,就上了考场,只想知道自己到底是适合学文还是学理。很快成绩就出来了,比以前有了进步。自认为还没有发挥出实力,但妈妈已经很欣慰了,她欣喜的告诉我,我考的比以前的同学要好些。我惊讶,或许这只是自我安慰罢了,但不正应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第三境界吗?“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换个角度看问题才明白,原来进步本身也是一种成功,是相对于的失败而言的成功。
时间永是流驶,道路依然坎坷。但我坚信,只要秉持着一份信念,坚定自己的梦想,终会穿越重重荆棘,拥抱属于自己的明天!
【篇二:词韵绕梁味浓情更浓】
人间词韵,词间情浓。
——题记
年少时,母亲好歌词,惟爱蒋捷的一阙《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也许受母亲的熏陶,年纪稍长,我便接过了母亲的词笺,在词话中苦苦求索,竟也对词间之味,词间之情萌发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感动。
词韵绕梁,品春江花月之景。
我所学的第一首词,仍是蒋公子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初春三月,柔山碧水,花柳依稀,孤舟一叶顺流而下,沾湿了潇洒一世词人的薄衣轻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碧水与春江,抹不去的是诗人故园重逢的感怀,一切愁思,化为绿叶芭蕉,为无情的春江水平添了几分儿女情长,也与南唐国主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相似之妙。春江花月之景,味浓情更浓。
词韵绕梁,慕风雨不动之情。
我初见最为艳慕的,是东坡先生一首《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怅然一言,却也使我忆起了先生的“惆怅东南一支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世事无常,何必挂念?我弄不好那惊涛拍岸的赤壁矶,亦不怜苏轼先生饱经风霜的宦游生涯,但我仍知,“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卑不亢,才是人间真性。词话令我触动,风雨不动之情,味浓情更浓。
词韵绕梁,揽鉴茗开卷之雅。
如今读词,犹爱容若。王国维先生称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我却独赏其词中的一份平淡风雅。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不羁生活,是人间最适意。一卷《纳兰词》给予了我无限遐思与奢望,挥毫“丰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的柔情。原来,人生最适意之生活,不是汲汲于富贵,碌碌为功名,望见暮雨繁花,也可感触良久。用最美好的姿态,鉴平常生活的别致滋味,味浓情更浓。
词韵予我柔情,予我本心,亦予我情怀。我愿做词间人,去感世间百态,淡丰身功名,琢人生百味,去品这淳淳的滋味,去悟这明媚的情怀。
词韵绕梁,味浓情更浓。
【篇三:与词人对话】
在微黄的光晕下,手执一卷《人间词话》,指尖轻轻翻动书页,徜徉在唐宋繁花似锦的后花园中,诗词的缕缕清香如醇醇杨柳风扑面而来,在心田上萦绕,在思绪中生根。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上的扛鼎之作。书中有先生的词学理论,例如“词的境界”“词的气象”。也有先生对一些词、词人乃至词派的赏析与见解。白话文的评释,精美的配图,让我们更好理解阙阙词句皆有意,首首经典富有情。感受花间派之华丽,品味豪放派之胸襟,体悟婉约派之柔婉。
与经典同行,与词人对话。王国维的词学理论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境界”。赵佶和李煜同是亡国之君,《燕山亭》和《虞美人》同是亡国之词,可两者境界却大不相同。《燕山亭》确是一首绝命之词,但赵佶并未对自己的政治行为忏悔,只是感叹自己的遭遇之悲,情感虽真,可少了震慑人心的气度。而《虞美人》词句中尽显凄苦哀愁,是对年华易逝的追悔,对世间无常的感慨。这何尝是李煜自身之苦,这恰是芸芸大众之苦,尤其是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气势磅礴,愁绪无尽,李煜凭境界完胜赵佶。
读《人间词话》,我神游于诗词之间。刀光剑影,风花雪月,生命的思考,艺术的美妙都奔凑到眼前。读到会心之处,似与古人交谈,击掌一笑。亦或是伫立窗边,看树影婆娑,嗅桂花芳香,绽放心底的笑颜。更多时候,词中的人与景,跃然纸上,浮现脑中:一池春水皱、灯火珊阑处、细雨湿流光、池边梅自早、水光云影远、夜深千帐灯……我与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在荷花丛中争渡;和王维一同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与苏轼共度中秋,赏月的阴晴圆缺……与这些伟大的灵魂交谈,是何等的惬意!
书中的世界并不苍白,它五彩缤纷;书中的世界并不寒冷,它阳光四溢。阅读,让我聆听古人的乐忧;阅读,让我感悟古人的智慧;阅读,让我得到心田的滋润。
我与词人对话。
心花悄然绽放,散发出思想的芬芳。
【篇四:浅唱词话,行吟自信人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初识李清照,于那碧栖亭的木刻对联上。
家里的建筑是仿苏州园林的,院子里有一处我最爱的去处,便是那碧栖亭。清晨,雾还未散尽,池塘里的锦鲤闲散自得,莺栖绿桂,嘤嘤成韵。风乍起,树轻摇。站在池边石头上,偶然间瞥见那对雕刻着诗句的古木牌匾,便与这千年诗词故事相识。寻访古色,文气幽香,恍若真的回到了那个诗情画意的时代。
开始以为这豪言壮语来自哪位须眉侠客,后听人吟唱“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才知是位“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女子。人间能有千种风情,一首《如梦令》惊动一个时代,也潜入了我的青春梦。
当春雨绵绵打在开得极盛的黄花风铃木身上,满地黄花堆积。那熟悉的校园风景不再是理性的物候现象,而若清风明月般令人动容。诗词,让日复一日的青春校园生活变得不再枯燥无味。在诗词里吟咏薄雾浓云的生命,“莫道不消魂”令人拍案叫绝。诗意,让女子活得从容,活得自信。加上自小生活在宽裕的上层家庭,年少敢爱敢恨,也自信地用诗词抒发自己的伤春悲秋。真正活出自己的美丽人生,学诗必得惊人句。
正值青春年华,十六七岁的少女多了几分希冀与敏感的心思。我拾起令人不满的试卷,不浅不淡的生命挫折,谁人堪寄。感慨于年少的鲜衣怒马已不再,伤春悲秋占据了大半的少女情怀。金风玉露一别离,多少断肠夜。一腔相思,待午夜梦回,才偶尔拾起昨日的细雨流光,此时最是寂寞女儿香。
纯真,也正是这种自信,她大胆地提出政见,大胆地寄情于诗,大胆地作诗讽刺,我佩服这样自信的李清照。
纵使夫君早逝,纵使家国覆灭,纵使晚年孤寂,李清照依旧是那么自信,从不丧失对生活的期望。她强记敏悟,不改对诗词的爱好,不畏惧生活的磨难,勇敢面对。重拾试卷,心中另有一番计较。“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一股自信油然而生,仿佛有一种力量支持着我继续前行,大胆地走出逆境,大胆地找寻更加优秀的自己。
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又伴有阵阵烟雾,好一般诗画之境。那时我们爱背诗,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到“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再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篇篇诗词中,我们也渐渐长大。
上了初中,闲暇之时少之又少,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中,唯有诗词,聊以慰籍。记得初识之时只感慨于诗词表面的美好,如今再看诗词背后的故事,倒别有一般韵味。李清照曾因相思辗转难眠,也因家国覆灭忧思万千,这其中的曲折,尽在她的诗词中。从她的诗中,我读出了相思的绵绵情意,读出了她的满腔热血,读出了她永不褪去的自信。我在诗词之中徜徉,竟越发地迷恋诗词。我迷恋她的美好,迷恋她的洒脱,迷恋她的自信。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我还是更爱诗词,可以说,诗词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见证着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的绽放。诗词,也是中华民族的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少饱读诗书的文人志士投身祖国建设,让祖国更加自信。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我因一场盛大的演讲比赛而忧愁,一直苦于找不到主题,又拾起李清照的词集,思绪顿开,诗词不就是最好的主题吗?
望着窗外的片片红枫,“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这样的唯美诗词在我心中浮现,心中的不安也渐渐散去,更多了几分自信。
候场了,一阵阵的恐惧漫上心头,牙齿直打颤,手中的稿子我竟一个字也看不下去,我一遍遍的安慰自己却是事倍功半。“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流三千里。”这时,我的指导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给予我鼓励的眼神,我深呼吸一口气,心中的恐惧也褪去些许。
站在台上的我多了几分自信的光彩,自信地演讲,我的音调时而高昂,时而婉转,却将诗词的情真意切用我自己的方式展现。很幸运,我因自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感激遇见你的那一天,安谧得时光都静止,轻柔得岁月都无声,谢谢你,诗词,带给我自信的诗词。
又回到碧栖亭,那个我遇见美好诗词的地方,那个带给我自信的地方。
【篇五:《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这本书中,王国维采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自然地融入了新的观念和方法,结构严谨,内容新颖。
可能听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知道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先生认为成大事的人必须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没有理想与抱负的人,终将碌碌无为。第二阶段,我们拥有了理想之后,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纵使憔悴也不后悔。第三阶段是说在我们辛勤努力之后,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成功与否,蓦然回首,总是能够找到自己应得的东西。
看了这本书,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那种深刻的批判思维,以及书中所体现那种情怀,那种境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体会得到那种境界,从而来提升自己,让自己向那些“古之成大事者”靠近。
【篇六:话读书——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读书之意义有二,其一者悟前人之思想。文以载道。又曰:文如其人。屈子高洁,故其辞亦高洁;太白疏狂,故其诗亦仙逸。太史公能传千秋,陶潜能闲万世。因其境界者也。
思想各有异。中华数千年之思想,于文学与水墨画中可见一斑。何谓?追求境界者也。水墨画,寥寥数笔,形离而境界全出。古文亦如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寥寥数字,景象全出,境界神矣。西方文学类之于工笔、油画,追求形似。现代之萧红《火烧云》,此形彼状,描绘甚丰,而读者据其想象。所想所得仍是萧之所描所绘,即有超出,模仿而已。思品示童以一米线等现象,亦似工笔画,以此为戒,然其所识则为各现象,如后新状现,何以类?况所记亦有所忘,行之远忘之疏矣。莫若中华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之水墨画。何以为礼?类之生矣。以此为纲,行之愈远,行之愈深,必无所越。
另有一支,即日本动漫,二者兼而有之。
读书既多,素养渐成,益近于境界者也。所谓知书达理者也。以书践生活,则现实之一草一木皆著理想之色彩。如能以此观世界,如此待万物,则积蓄丰,虽一草一木皆文章。如不能以此观世界,则积蓄穷乏,纵乾坤倒转亦只知尖呼耳。
积蓄既丰,则流沛且长矣。艺之生也。所读之书必左右其艺。常观油画则思描思绘;常观水墨画则思水墨传神;常观日本动漫,则思光影波动。
如今之读书偏此道矣。一切皆为应试得分。而表露亦如此。八股灭而再生。立一主题,后则杜撰以证之。如表达“母爱”,常以雨中送伞,病中送诊为证。文坛之以表达技巧杜撰故事以感动、启迪之类靡漫。论文亦如此。要求于各行各处,然所积穷乏,故“天下文章一大抄”。吾甚厌之。然亦未能脱身于外。悲哉。
如我辈能褪伪俗,行本性于自然,直击境界,理想之于现实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