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日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看着眼前的景象,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这几句诗。
太阳是不知人间疾苦的,它遵循着规律准确无误地在七月将光与热尽情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在无数人鼻尖的细密汗珠上散射出破碎的七彩光。
面对它这样的不近人情,大街上的每个人亦有自己的应对措施:年轻的女孩打开了太阳伞,抱着篮球的男孩灌下去一大瓶冰水,刚从银行里出来的白领们忙闪身钻进了街边开着冷气的车子里。
在这热得烦闷,普通得无趣的日子里,我抱着一大杯冰奶茶,看着面前满头大汗也顾不得擦拭的夫妻俩,一刹那愣住了。
此时的我正站在街拐角处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前,等待着我要买的小吃出炉。这样的小摊平时并不少见,却鲜有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还出摊的。我暗自诧异,看到这夫妻俩顶着满头的汗,被油锅里的热气熏得眯起双眼时,心中一时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
往日所处的象牙塔像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密不透风得久了,乍然嗅到一丝生活艰辛的气味,便不由自主地开始细细品味起来。
夫妻俩的孩子在小摊儿的推车旁站着,一手拽着爸爸的衣角,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转过街角,转到马路上,带着几分怯意和好奇,最终转回到手中的那片衣角上,加上另一只手,使劲拽了拽。
忙得满头大汗的男人给上一位客人找完零钱后,顺手拍了拍儿子的小脑袋,操着一口乡音:“乖,过会儿就回家。”
在将我的那一份小吃递给我后,男人终于闲了下来,拿出一块湿毛巾,一手用它擦着小儿子脑袋上的汗,一手迅速地在一大箱零钱里找出零钱递给我。一旁的妻子走几步看了看街角处服装店里的挂表,双手在身前的围裙上搓了搓,解下围裙,走到附近的小商店里,再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冰淇淋,递给一见到她买了什么就雀跃不止的小儿子。
我接了零钱,却未急着走,看着这一家人收拾了摊子后,大手牵着小手,推着有些破旧的推车,在车轮发出的吱呀摩擦声里,缓缓归家去了。
这吱呀声渐行渐远,我内心那不知因何而来的燥热也随之而去了。转而从这都市的嘈杂中,品出一丝前所未有的宁静。
头顶的太阳大咧咧地威风了一天,在这傍晚时分放柔了身段,容许一丝丝清凉的风拂过,无形中揭过了一天,柔和了一切。
恰似这日子,一天天颠簸着,一天天踏实着,但惜生命之美,之长。
【篇二:让给予之花绽放】
古往今来,给予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给予精神,是我们五千年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为止,关于给予的格言也不计其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著名学者阿尔伯特·施惠泽也说过“人生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别人”在他的意识里,一个积极心态者就是能够给予别人的人,一个肯于为别人付出的人才能得到更好。下面我想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关于给予的故事。
还记得那一天,我正捧着一个苹果吃得高兴时,猛然被一阵音乐声吓到了。乍一看,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正领着一位盘在一块自制可移动木板上的中年妇女,还拉着一个破烂的音响。可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两人的肢体。男子是没有双手的,只留下了胳膊的三分之一,而那位妇女由于双腿没有行走能力,只能用手用力向前挪。这时,路边的行人和我一样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们。过了一分钟左右,男子艰难地拿出了两支话筒,递一支给了那位妇女。而另外一支,我注意到是套着一个铁圈的,应该是方便卡在男子的残肢上吧。过了许久,一切似乎准备就绪。他们两人开始一人一句地唱起来,一边前行,一变向路人乞讨。虽然在我的耳朵中这浑浊的声音就是高分贝的噪音,但是在我的心中这似乎是最美妙的音乐。夫妻俩不管身旁的捐款箱是有是无,依然卖力地演唱。然而夫妻俩扯着嗓子的演唱并没有让路人有“掏腰包”之举,尽管有一些人好像很同情他们。
正当我疑惑不解时,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男孩摇摇摆摆地走向夫妻俩并递上了10元钱,然后走开了。不知是小男孩的举动让路人们按捺不住了,还是被夫妻俩深情演唱感动了,路人一个个走过捐款箱,捐的有一元,五元,十元不等。还有一个小孩子捏着五角的纸币递给了夫妻俩旁边的一个路人,弄得那位路人尴尬地将钱转放进了捐款箱。这时,又位一位好心人给夫妻俩送过去一瓶水……望着路人一个个地给予这对夫妻帮助,这难道不就是给予的力量吗?这难道不就是人间大爱吗?
给予,一个短短十三笔画的词,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一个人一旦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到为他人服务中,就会更好有激情和干劲,而一个不愿意给予的人,只想自据自有,到头来可能一事无成。只有当我们都懂得给予的意义和价值,才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好美好,才会让给予之花绽放得更好耀眼。(指导老师:彭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