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当碎片式降临,你怎么看】
坐在电脑桌前的我伸了个懒腰,望了望窗外的艳阳,抿了口清茶。合上做了一半的作业本,鼠标轻击、打开微博、发一条一百多字的说说,一切都是如此流畅,就好比完成一道简单的代数题。翻着微博上的各种一百四十字,无非就是生活中的琐碎,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阅览,页面滚动间,猛地发现,半个小时已经草草流逝。
并不是说微博不好,微博本身是好的,这种随时随地表达心情的软件快速而便捷,但也正是因为此,生活被一条条微博的说说所分离,就像是一张生活的纸,被锋利的剪刀剪裁,即使最终成就的完美的剪纸,但稀稀拉拉的碎片仍旧无法忽视。
这便是“碎片式”。坐在电脑桌前的我伸了个懒腰,望了望窗外的艳阳,抿了口清茶。合上做了一半的作业本,鼠标轻击、打开微博、发一条一百多字的说说,一切都是如此流畅,就好比完成一道简单的代数题。翻着微博上的各种一百四十字,无非就是生活中的琐碎,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阅览,页面滚动间,猛地发现,半个小时已经草草流逝。
并不是说微博不好,微博本身是好的,这种随时随地表达心情的软件快速而便捷,但也正是因为此,生活被一条条微博的说说所分离,就像是一张生活的纸,被锋利的剪刀剪裁,即使最终成就的完美的剪纸,但稀稀拉拉的碎片仍旧无法忽视。
这便是“碎片式”。
碎片式固然便利,在这个光鲜靓丽的二十一世纪,信息的发展快速地让人讶异,有了碎片化,不论是科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变得简单了许多,甚至是时光。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其实儒学名作《论语》也是碎片化的载体,一条条生活体悟或是人生哲理,难道不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现于大众的吗?
但这本名作也正因为以碎片化的形式公之于众,从而导致了弊端。背诵论语的人不少,但真正做到“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的又有多少?难道无人不是“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吗?孔子先生为何能够写出论语这一名作,不是依靠碎片化的泛泛阅读,而是凭借“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做到的,然而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事业所疲的人,还有几个会真正去理解、体悟文学大家的名作?
碎片式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各种解体,而且还是思想的离析,打开网页,各种窗口中弹出的花花绿绿、博人眼球的“新闻”,有几条是真的?有几条是好的?我的母亲的工作是要依靠电脑网络的,因此她每天都要打开浏览器,我问她:“妈,您在上网的时候会不会去看那些弹出来的小窗口啊?”
母亲估摸是奇怪于我会问她这种问题,摆摆手,轻描淡写地关掉方才弹出的窗口:“诺,这种网站一点意义也没有,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有什么好看的。”
望着不断更新的微博,我的心是一阵沉默。
碎片式的原本是好的,可是它造成的影响或许便不如人意了。生活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碎片一般,而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去批驳,更多的应该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加自己的自制力,而不是盲目地一味跟从,去寻找更有含金量和深度的信息,扩充自己的思想,拨开迷雾,登上浪尖,做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