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和朋友的故事】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13个。我生活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八钢,那里也是多民族聚居,我们学校是维汉双语学校,我居住的小区邻居艾比江哥哥家也是维吾尔族,他是我的好兄弟,好朋友。
抓饭、烤包子、烤肉,我朋友艾比江哥哥家做的饭香极了。吃着艾比江哥哥家送来的烤肉、抓饭,品尝着明显异于我家的美味,我由衷的觉得这个好朋友真的太棒了。而艾比江哥哥吃着我送他的巧克力,也高兴得笑眯了眼。当然,我们之间的友谊绝不仅仅于此。
我和艾比江哥哥都在乌鲁木齐市第92小学上学,冬天的早上,室外零下10几度,冰雪堆积,天冷路滑,艾比江哥哥就等着我一块出门上学,路上他搀扶着我走过厚厚的积雪,上“面的“车时帮我拿着书包,把穿着厚厚棉衣棉裤的我用力推上车,到校下车后再把送我到班级里。院子里的小朋友都羡慕我有这样一个好哥哥,我也感觉很幸福,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可艾比江哥哥却是我没有血缘的好兄弟。
夏天天热,晚饭吃过后,我、艾比江哥哥就和院子里其他的小朋友玩“三国杀“游戏。这个游戏还是我教艾比江哥哥的,我和艾比江哥哥搭伴时间长,建立了非常默契的关系,我们两人大杀四方,玩得不亦乐乎。艾比江哥哥喜欢弹”冬不拉“,我是一个没有任何艺术细胞的人,也许是因为弹的人是艾比江哥哥的原因,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沉浸在”冬不拉“的优美乐声中。
我和艾比江哥哥日日相处,关系越来越好。艾比江哥哥上的是双语班,他的汉语说得也非常棒,而我呢,也学会了日常的几句维语。当我用维语“依斯名孜尼么?“问一个维族小朋友的名字时,他诧异地睁着的圆圆的眼睛让我得意极了。
艾比江哥哥跟我说:我们要一起努力学习,我们都要做很棒很棒的人。是的,我和艾比江哥哥要做一辈子的好兄弟,好朋友,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实现小时候的梦想。
【篇二:共享这片土地】
上海,这一个寸土寸金的国际化大都市中聚集了许多四面八方的人们。他们忙于打拼创业,住不起高楼大厦,支付不起昂贵的租房费用,只能几个人一起共享小而又小的空间。我们称这类人叫“蚁族”。
他们与其说是“共享”,还不如说是杂居。原本未曾见过的老老少少聚居在一起,用简陋的隔板,劈出了多个房间,一有响声就听得一清二楚。他们谁也适应不了谁,却又无可奈何。
夜色入幕,找了一整天工作却徒劳无获的大学生拖着疲惫的身躯挪到了那个小屋。“吱呀——”老旧的大门伴着有些尖刺的拖长声,重重地门合上了。“哎呦呦,小伙子你能不能轻点儿声,老太婆我都一把年纪了,每晚都被你吵醒。”一位头发有些半白的老太从房间中缓缓走了出来,一边走着,一边大声地埋怨着什么。“知道了,知道了。”大学生不耐烦地甩着手,走去自己那个徒留四壁的房间里,独自哀叹着自己不幸的人生。
“噹——噹噹——”被一阵断断续续的吉他声吵醒的大学生,一脸愠怒,用力推开了房间门:“大清早吵什么吵啊?还让不让人睡了。”三流音乐家看上去有些抱歉:“我早上有些灵感,所以想及时记下来。”“记什么记呀。”大学生的言语突然尖利了起来:“记了那么久,也没见你出点小名气啊?”音乐家的脸上一下子涨得通红“你…这…”“你俩干嘛呢。”一大早上散步回来的老太进门就见这样的场景,好声劝道。“管你什么事,”音乐家突然扭转了矛头,“我说您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养什么花草,真是的,本来住的地方就不宽敞,你的花又占去了这么多地方。”“哎呦呦,现在的年轻人啊,一点儿都……”老太太想反驳却发现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得走向了房间,关上了房门,不再出来。
这天晚上,老太一如既往地被大学生的关门声吵醒,刚数落完大学生准备回房时,注意到了大学生眼角下浓浓的阴影。“哎呦,这是咋啦?昨儿个没睡?”“还不是发愁找工作的事儿。”大学生难得好脾气的回了句话。老太慢慢蹒跚着回了房间,摇摇晃晃的样子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又是忙碌的一天,大学生四处奔波找寻工作,音乐家足不出户地想寻早灵感,老太一如既往地侍弄着花草、出门散步。晚上,回到家的大学生破天荒地发现老太竟没有早睡。“哎呦呦,你可算回来啦。我听那个隔壁李家阿婆说,牛奶有助于睡眠,喏,桌上那杯牛奶是给你留着的。”大学生接过那杯有些温暖的牛奶,呆呆地,似乎若有所思。
第二天,被吉他声吵醒的大学生难得没有发脾气。“大哥,又在写谱子呢。”“是啊,”音乐家不好意思笑了笑,“这不是趁早上脑子清醒嘛!”大学生看着有些凌乱的乐谱,突然说道:“我觉得,光宅在家里可不行,大哥你得出门看看。多看看外面的花草树木,多看看外面不同的人什么的,说不准能写点好东西出来呢。啊,我得赶面试了,大哥再见啊。”音乐家心中若有所思,顿了顿,理了理稿子,背上吉他出门了。
日子还是如往常一样地流淌着,只不过少了几次吵架,多了几次问候。“哎呦呦,这收音机咋没声了咧。”老太反复看着老古董收音机,苦着脸。“哎,这个我会修。”正好回家的音乐家放下了吉他,开始修理收音机。没几下,悠扬的乐曲声从收音机里传了出来。“哎呦,还真好了。”老太一下笑了,“给,这是我前不久种的花儿,香着咧,你拿回去养着,多看看没准能写出好歌来。”音乐家接过那盆花,小心翼翼,如获珍宝。
大学生、音乐家、老太仍聚居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生活依旧不易,空间仍然狭小。只不过现在,大学生无论多晚都会有一杯牛奶,音乐家作曲时常会有花香相伴,老太有了两个可以在空余时间同她一起讨论养花心得的人。
现在的他们,与其说是聚居,不如说是共享。共享一份情真,共享一份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