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灰相关作文

【篇一:我的“柴火”寒假】

与漫长的暑假相比,这一个月的寒假总让我觉得有些意犹未尽,春节旅游、探亲访友,还要“见缝插针”似的完成假期作业……时间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好像有点不够用啊!就在这“匆忙”的假期里,我却找到了童年生活中久违的快乐……

今年寒假,妈妈带我和弟弟回老家双龙过年,掰掰手指数一数,我已经有一些日子没回外婆家了。看见外婆家仍然使用古老的柴灶,我感到非常惊讶:如今科技这么发达,许多家庭都已经用上了天然气,使用燃气做饭方便、卫生,只要转一下打火按钮,蓝色的火焰就冒了出来,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火焰的大小,用完以后再一拧就关掉了。但如果是柴灶煮饭的话,就必须专门有一个人在柴灶前添柴烧火——很明显,那个人肯定是我,虽然这有一些麻烦,还经常弄得满身是柴灰,但我仍旧乐此不疲。

不知为什么,我从小就喜欢看许多东西在火里化为灰烬,于是烧坏了家里的许多东西,也因此挨了不少骂。这次回到外婆家,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玩火了!我只要坐在灶旁的板凳上,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学会了点柴生火:先放入一些易燃的枯叶、木花,然后点燃一根蜡烛去引燃木花,等火大些了,再试着放入一些小竹片,让火旺起来之后再继续添柴,在一阵“噼噼啪啪”声之后,火越烧越旺。我看着火苗,火光映在我的脸上,像一双温暖的大手抚摸着我,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觉得无比舒服。

有一天早上,我还是像往常一样来到柴灶旁,正准备生火煮面时,却发现柴——没有了。我匆忙跑到外婆跟前问道:“外婆,柴烧完了,哪里还有呢?”外婆把我带到楼梯旁,说:“这里有许多,以后没柴了,就自己到这里来拿。”我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似的特别高兴。于是,我抱起一大堆柴,跑到柴灶旁生起火来。不一会儿,面就煮好了,妈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今天早上的面很好吃,主要原因是我烧火的手艺越来越棒了!”我听了妈妈的赞美,虽然知道这里头没有我几分功劳,但心里依然美滋滋的。

就这样,烧火成了我在双龙的寒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了我在双龙老家生活中最喜欢做的家务,因为在柴火旁的我是最快乐的!

【篇二:炊烟之下】

炊烟之下,紧接着是烟囱和青瓦。

烟囱笔直地指向天空,像是佛祖的擎天一指。

烟囱本是雪白,南低北高,高处做成了锯齿的形状。现在的烟囱沾满了灰烬,和由青转黑的瓦片已无二致,整体看去,像一座静止的黑色“喷泉”。

“喷泉”下面是整洁的厨房,烟囱的正下方是一方土灶。灶前是两口大锅,能煮上二十个人吃的饭。灶后一捆捆柴依次排开,一季有一季的庄稼,便有一季的柴火。柴分软硬,软的如玉米、大豆、油菜的秸秆,入火即化,适合引火和炒菜。硬的如木料、竹棍,能长久地发出微弱的光焰,适合煲汤和煮水。还有些“不入流”的,木匠用剩的刨花、燃烧不产生有毒气体的生活垃圾,它们是我的最爱。

无论隆冬与酷暑,每次回乡下,我都抢着坐在灶口沾满柴灰的板凳上。大冷天,灶口是最温暖的佳处。夏天很热,一直拨弄火苗的我常常能蒸出几身汗来,可我乐此不疲。孩子的破坏欲真是难以想象,他们恨不得在全世界燃起熊熊大火,南极冰川都要为他们融化。这可能源于人类天性中对热量、光芒和力量的崇拜,只是成年人把它转化成了对希望的坚信不移。

随着岁月推移,毫不夸张地说,我生火的功夫已是“炉火纯青”。真的,在灶膛里留一块烧红的木块,流通空气,火焰便是纯蓝纯青的颜色,爸爸教我这招时,称之为“三味真火”,这样的火苗,得天地之浩然正气,像一个虚无缥缈、通行千年的魂魄,功力相当深厚,烧开一锅水,只需三五分钟的功夫。

我坐在灶台后时,爷爷常站在灶前,两鬓微霜,发号施令,威风凛凛。“大火!能多大就多大!”话音刚落,三把油菜杆就投身火海,整个灶膛里的空气全部变成了橙黄色,溢出来的就往烟囱跑,爆裂声响彻云霄。

炊烟之下,紧接着的是我火红的、青春的面庞。

【篇三:希望的田野】

农村老家,对我这个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期末考完后,爸爸安排我回农村体验生活。于是,我和姑姑踏上了前往山东农村老家的火车。

一天一夜的火车,我们终于到了梦里的故乡——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牡丹之乡)。一下车,我就期待着这个不平常的农村老家生活体验。

一进家门,我就听到绵羊咩咩的叫声,原来是正好大伯和我的兄弟要去放羊!我兴奋地丢下行李,拿起竹竿,就跟着他们一起放羊去了。没想到放羊也这么难,绵羊好像欺生一样,根本不听我的指挥,到处瞎蹿,气得我拿起竹竿乱舞。我的兄弟看得哈哈大笑。

第二天,就是下地干活的时候了!一大早,我还没睡醒,就被伯伯拎了起来,下地去体验农民的苦与乐。

面朝黄土背朝天,弯着腰劳动几个小时,累得我汗流浃背,让我真切体会了《悯农》诗里面描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觉。

当我快累倒的时候,我想到收获的麦冬可以赚到钱,我就再打起了精神干活。看,舅爷爷双手抓着我们劳动的果实,多幸福啊!

休息了一晚上,我还半梦半醒时,突然闻到一股熟悉的香味。于是,我就从床上蹦了下来,循着香味,来到了厨房。我一进厨房,就见舅爷爷老早就在等我了,还看到了像雷达一样的大锅。

烧柴火灶我从来没见过,出于好奇,我铲了一铲子柴灰,结果搞得厨房到处飘灰,舅爷爷和我被呛得眼泪直流。

一番折腾后,早餐终于出锅啦——香喷喷的糊糊疙瘩汤。自己的劳动成果,真香!

山东老家的农村生活体验转瞬即逝,我真舍不得离开,这段美好时光比在大城市还快乐!

别了,我的家人;别了,我的家乡。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后要回报这片希望的田野。

【篇四:久违的味道】

在漫长的岁月中,总有一份留恋来自五彩斑斓的童年,让人感叹又让人惋惜,故乡的土豆,带着一种特别的味道穿梭在我的回忆。

年少时,虽然家境提不上贫寒,却也从没买过那些山珍海味或是鱼翅海参。母亲挺会做饭,任何菜在母亲手里都如牛郎遇见了织女变得有滋有味。不记得到底是哪年,母亲患了场病,大脑受到了重创,做饭手艺早已大不如从前,开始有些恍惚迟钝。我常常抱怨,那时不懂事,每当父母谈及过节时便期待着带我去到远方尝尝那里的美食,可每每收到的却是回老家的消息,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因为姨祖母的土屋里总是弥漫我不太喜欢的柴木味儿就更别奢望能有什么美食了。

土屋称得上破烂,凹凸不平的墙面染上炊烟的黑迹显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的窗台尘垢滋生,满屋的尘灰扬起后贯穿肺腑却有些和蔼亲切。墙角堆放着参差不齐的木柴也从没人收拾,我想看着亲切用着方便吧。靠门的一头有块不大的空地却能坐下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故乡的土豆是埋在木柴烧烬成灰的那层泥土下烤着吃的。十几个块头不大的土豆像极了一群难兄难弟被扔进厚厚的柴灰中,显得措手不及又有些狼惫不堪,在白茫茫的柴灰中翻滚了几下便沓无音讯。

我不太喜欢这味儿,每每看见柴灰里像是有什么东西不停蠕动便觉着恶心,随后柴堆里又开始吞云吐雾,几团乌黑的浓烟像是被搅拌在了一起瞬间笼罩了整个屋子,空气中混着泥土和木柴的味道朝各个方向弥漫开去。大脑像是被注射进了麻醉剂一般已摸不着方向,乌黑的浓烟浸入了双眼有了些酸酸的感觉。对于一个没怎么体验过乡村生活的孩童来说,变幻莫测的浓烟的确算不上司空见惯,就更别说去忍耐这烧焦的味道了。

黑漆漆的土豆早已皮开肉绽,被父亲用火钳从土堆里刨出后,时不时还冒着闪烁的火花和翻滚的热气,仿佛冬日里的小鞭炮。土豆的皮似乎已被烤焦,大人们坐成一排,整整齐齐地剥开土豆皮,“咔呲咔呲"的声响算得上动听,可那刺鼻的焦味儿似乎向我发出警告让我不敢靠前。只见一个个黄里透红的烤土豆仿佛刚下战场的伤员脱下了一层又一层大衣,染上斑斑黑迹有气无力地开始挣扎。

父亲盛了一碗土豆让我尝尝,可我一见着满面尘灰的土豆就感到恶心,浓烈的柴木味儿夹杂着烧焦的土豆味儿弥漫在整个房间让我无比难堪。父亲说,在他小的时候,远不及现在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每天只能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裳光着膀子随大人们上山砍柴,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烧柴焖上几个土豆吃。有时候去学校的时候,山路遥远带上几个烤土豆,饿的时候啃上几口莫过于最大的温暖。那时小,我还理解不到,只知父亲是个极其严厉的人也只敢硬着头皮啃上几口。

雨天的农村,风总是很大,扬起的柴木味儿混在空气里引起鼻子格外不适却也不敢吭声。为了躲着父亲也只得约上三俩小孩儿带上几瓶葡萄小酒悄悄地钻到土屋后的破烂疙瘩里,沾上一身泥土藏在柴堆后面才总算安心,没了满屋子的柴火味儿熏得一身黑也总算一种解脱。吹着远方拂来的凉风,哼着小调儿,喝着小酒儿,望向远方,无比自在,开始期盼有朝一日走出这里,走出小城,去到远方。夜色中灯火从遥远的城市传来,不多,但却将人拉向另一个世界,离开小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开始找寻新的生活、新的味道。

正值凌晨四点,本该是酣睡的时刻,我却被初夏抑扬顿挫的风雨声惊醒,掀开厚重的窗帘,我多久没见到这般猛烈的雨了。阴郁灰暗的城市名片将眸底残余的光亮黯淡,透明而锋利的雨丝隐匿于混沌苍穹中,却又如高屋建瓴般用尽全身力气坠下来与大地战个两败俱伤。落地窗单薄的玻璃间嵌满了雨滴,聚在一起徐徐向下流淌似乎又饱含世事的沧桑与无奈。

似乎一切又回到从前,回到一年前那些令人兴奋现在看来却又那么孤独寂寞的时光。初到大城市,我似乎发现了闻所未闻的人间美味,各式各样的美食穿上了出征的战袍向我发起进攻。

多少个日子过去了,整天畅游在美食大海似乎滋味无穷却愈感生疏。放眼望去,肥硕的汉堡撑着它那凹凸不平的大肚子等着你去肆意品尝,参差不齐的薯条摆动着它那纤细的腰尽显风骚,骨瘦如柴的几根为数不多的肉丝裹在厚厚的糖醋之中变得慵懒涣散,面如土色的面条筋疲力尽地躺在碗里越发苍白无力,青面獠牙的排骨染上几滴番茄酱让人毛骨悚然。

后来那土屋塌了,建起了几座崭新的砖瓦房也再没嗅到过那般浓烈的柴火味,在大城市的人山人海里踽踽独行也再没找回最初的味道,那种属于故乡独有的柴火味。

残缺的美好终究成了遗憾,久违的味道终究停在过去,原来我们曾想逃离的一切,经年累月终究会成为我们来不及珍惜却又要誓死守护的东西。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