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那些整片整片的空余时间早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零散的碎片。这些碎片往往会以对话中“几分钟”、“一会”的“代名”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或许在不经意时,我们的生活也成了碎片式。
碎片性的生活最大的优点便是它的随意性。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公交车站时等车时,便会出现几分钟的碎片时间。而接下来人们就会选自不同的作法。或是掏出手机刷刷微信朋友圈、看看微博新鲜事,打打益智小游戏,或是手捧一本书,抛开四周的喧闹,将身心置于千里之外,感受文字中的风花雪月,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寓意中的意味声长。除此之外,你可以与结伴而行的同伴聊得天马行空,无事不谈;或是陷入自己的世界中,与灵魂来个正式会谈。总而言之,这种碎片化的时间就像一杯水一样,虽然连一条比树枝还细的小溪都能流出好几瓶这样的水,但它可以滋润一张干裂的嘴唇,救活一株奄奄一息的小植物,或者跟清爽一点:作为清晨的第一把洗脸水;更精贵一点:作为久旱之地的第一口清泉;更有诗意一点:作为春雨过后第一批到达花苞的春泪。
是的,碎片化的生活便是如此一般灵活。
但凡事有利也有弊。碎片生活的优点就像一把双刃剑似的成为了它最大的缺点:因为时间的短暂而无法集中精力。
仍以车站等车为例。等车之前,也就是准备出发之时,你一定会带好这次出门所需品:公交卡、书包、手机等。或许这些东西看起来与等车好像没什么关联,但是设想一下:如果你在候车处正一边等车,一边做一道今天作业里的数学题时,你的脑海中会不会经常闪过“我今天东西带全了吗?”“书带得对吗?”或是一句“公交卡里还有钱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者此时你再看看马路,发现有一辆公交车驶来,可看了几秒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所做的那辆……
面对如此多的情况我们可能无法专心于自己所做之事。
那么说了这么多,这种碎片生活到底是好是坏呢?那就因人而异了。会合理分配时间的人因此受益多多,做什么都快人一步,仿佛让别人错认为他们一天过了25个小时;而另一种则认为自己好像被偷走了几个小时。
总而言之,遇上这种生活,人们更要有分配时间的意识。
【篇二:那抹夕阳依旧】
这个世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不随世事变迁,那便是母爱。
周日,是上班人放假的日子,是初中生上学的日子,是又一星期的开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每到黄昏,我都要等车去学校,而母亲,都要送我去学校。作为一名初中生,都要在周日傍晚时去学校参加晚自习。而我,都要等车去学校,母亲呢,也都从不忘记陪我等。不管是风霜雨雪,母亲从不会停下送我的脚步。
那是一个冬天,大雪纷纷已是正常。那也是一个周日,早上起床,只能无尽祈祷,傍晚时别下雪。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雪从早飘到晚,不曾停歇。到了黄昏,我又踏上了等车的征途,等了好久,也没看见任何车的影儿。想必,一定是雪太大,封住了道路,车不能通行了。我只得走路去学校,望着这漫天飞雪,天色昏暗,我踌躇了。这样又冷又晚的日子里,我犹豫了。终于,母亲决定陪我走到学校,我也不假思索地就上路了。一路上,行人稀少,风刮起了地上的雪,到处飘。母亲帮我提着书,我们忍着寒冷,熬到了校门口。母亲嘱咐我好好学习,便转身离开了。我不以为然,到了教室,放下书,突然想起了什么,冲到校门口,四处张望,看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了。我只得失望地回到教室,忐忑不安地坐在位子上。
日复一日,母亲陪我等车上学的黄昏,已经数不清个数了。我们每周日,到公路上等车,聊着天,讲着人生路上的百乐百哀,看着黄昏时的夕阳。尽管时光流逝,但黄昏时的夕阳,依然是那样美好,不曾改变。
若是雨天,雷电交加,哪怕是猛风,母亲也不会停下脚步,转身回家,她也是不顾风雨地陪我等车。我们撑着伞,在路上张望,直到我上车,母亲才会转身离开。若是周日那天她不在家,到了黄昏时分,她也还是会来送我。等我走后,她才放心回家。雨天,雪天过后,又是晴天,下一个周日的黄昏,夕阳依旧。
弹指一挥间,母亲的容颜已不比从前,望着她脸上增多的皱纹,头上增多的白发,我不禁感伤。时光老人带走了很多东西,也一并带走了母亲的青春,如今的母亲,已渐渐老去,可是,她还是不忘,陪我等车去学校。
而我,却还是一个孩子。等到我学有所成的一天,也不知道是猴年马月啊。所以,我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从点滴小事做起,孝顺父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涌泉之恩呢,我们何以为报?天大地大,父母恩大。“到乡翻似烂柯人”,时光永不停息的走着,容不得我们犹豫,容不得我们等待。我们只有把握当下,做到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将来才不会叹息。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那份爱,那抹夕阳,依旧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