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历史的选择】
如果说:青蛙选择了池塘,是因为池塘足够清澈;向日葵选择了太阳,是因为太阳足够明媚。那么,历史选择了中国,是因为什么?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始终贯穿于其中的一颗明珠,莫过于我们今天仍在尊重且追求的仁。孔子在《论语》中不断提到关于仁的理念,但在春秋乱世没有一个君王愿意重视,于是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他在当时所得的评价。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则是他做出的选择。
他执着地追求仁,而历史也给予了孔夫子一个答案:仁是正确的。因为在今天它仍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标准和道德追求。在仁的面前孔子选择了以身作则。
面对着不断发展的世界,清时的乾隆选择了闭关自守,“天朝上国何需蛮夷之物”是乾隆做出的选择,而时代的发展同样给出了答案。
一八四零年,随着英国军舰的炮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优越感随之一起破碎。此后100余年,中华民族不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种屈辱就是历史对闭关锁国给出的答案。
但是中华民族向来都是历经沧桑而不衰,久经磨难而愈强的民族,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中又有人给出了自己的选择。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是谭嗣同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写下的诗句。面对着内忧外患,丧权辱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选择积极寻求变革。但是变革总有牺牲。光绪二十四年,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变法后,光绪帝曾连赴颐和园12次,召见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事宜。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命他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并许其专折奏事。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在历史面前做出了选择,历史同样给出了答案。戊戌变法使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后续辛亥革命等重大的变革打下了思想基础,促进了社会转型。
而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无数革命英雄的领导下,亿万人民不再受凌辱,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的开放和现代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奇迹,实现着、发展着、重振雄风的百年梦想。现在的中国正在蒸蒸日上!
巍峨的泰山,浩瀚的长江,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的苏州园林……它们是中国的遗产,如诗如画的美景,但更多的是岁月的见证,是历史留下的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历史选择了中国。
【篇二:为激昂的人生鼓掌】
在浩瀚的华夏历史长河中,在偌大的芸芸众生中,在黑暗的艰苦摸索中,他们身上煜煜生辉,近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深处,洗涤着我们的内心污垢,升华着我们的心灵境界,他们——历史中令人敬佩的仁人志士。我要为他们鼓掌,以示我内心的崇高敬意。
我要为你鼓掌——文天祥。于五岭坡与元军战败被俘,当降臣张弘范让你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元军,你傲然转身,不屑一顾;当张弘范不甘心,又劝你去劝在崖山作战的张世杰投降,你怒斥“无耻之尤”,当张弘范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威胁时,你义无反顾地撞上去,宁折不弯……这一转、一斥、一撞让人觉得多么豪气冲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你一生的真实写照,那浩然之气依旧激荡于天地之间,长存于乾坤之中,让人油然而生一股钦佩之意。
我要为你鼓掌——谭嗣同。身为维新派首领的你,明知变法布满荆棘,依旧奉命上京,并对妻子说:“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当袁世凯告密,维新派有的被抓,有的逃走,你却不愿走,说:“不有为者,不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你决心唤醒有志图强的人,还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今日未闻中国有因变法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开始。”你于狱中写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股决心变法图强甘愿献身的爱国热情,那股决心唤醒国人爱国情感的强烈愿望,那股热切盼望国富民强、不受外敌侵凌的毕生心愿,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啊!
我要为你鼓掌——周恩来。自1974年6月到1976年1月去世,尽管动过六次大手术,身体虚弱不堪,可你心里始终关心着人民群众,一心为人民服务,与中央有关同志谈话160次,与有关方面负责人说话55次,参加会议26次,在院召开会议20次,这期间工作139天,工作时间长达18至24小时的达44天,你那只为人民跳动的心,为人民的痛苦而痛苦,人们将你铭记于心。你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了:服务人民的生命更有意义。
我还要为许多人鼓掌,为屈原,为毛泽东,为鲁迅……他们是浩瀚华夏文明璀璨的明星,他们是芸芸众生的佼佼者,他们在黑暗中为人们指明方向,正是因为他们,才使中华文化更加璀璨生辉,更加博大精深,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我衷心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