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登山】
今天,我们去白水登山。
到了山脚下,往远处望去,山上飘着几朵云,看着天空是那么蓝。我们登上了石板路,那里的台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显得非常陡峭。这里的石板路非常不均匀,有的是凹进去的,有的是凸出来的,石板路还很粗糙,它是灰色的,走起来却十分省力。
爬到半山腰时,我已经精疲力尽,汗如雨下了。我弯下腰休息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有一些不显眼的花儿,看着这些花,有白的、粉的、蓝的……看着这一朵花,蓝中带紫,像一只只蝴蝶,还有的花是粉色的,盛开的花朵,被一阵风一吹,连忙向我们点头。
在半山腰,我还看见了瀑布,泉水发出“哔—哔—”的声音,真不愧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登上了山顶看见两只小鸡在嬉戏打闹,“叽叽、叽叽”地叫着,有的小鸡还在旁边凑热闹呢。
从远处望去,看着绿油油的田野,还有农民在给菜施肥,浇水。我看见茂盛的大树,粗壮的树干,远看,是那挺拔。
假期的早晨,来登山,散散步,也挺好的。
【篇二:游青岩古镇】
天渐渐黑了,青岩——这座古城,开始展露出它的光彩。
这座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南郊。它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曾经是一个军事要塞。而现在,它仍然保存着古代的特色。
走进街道,一座座木楼出现在眼前。它们多为两层高,整齐的排列在街道两边。中间的石板路一直往上延伸,最终消失在拐角处。街上人来人往,手中大多提着包裹。我们漫步在街道上,浏览着周围的景色。店铺的门前聚集了很多游客,整个街道一片繁荣。
不一会,就听见铜鼓的响声。转头一看,是打更的走来了。他们戴着竹制的帽子,穿着官服,一个拿着铜锣,一个拿着梆子,敲道:天干物躁,小心火烛;脸上十分严肃。话音未落,天上就下起倾盆大雨来,他们立即躲进屋檐里避雨。豆大的雨点子从屋檐上滴落,溅起朵朵水花,不一会就汇成一条浅浅的水流,顺着石板路往下流动。游客们都躲到了屋檐下,谁也不敢往外走。雨滴在石板路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仿佛在震慑着人们。过了一会,雨小了一点,就有一些人打了雨伞走出来。许多商家出来把雨棚拉长,防止雨滴进来。等了许久,雨才小了许多。没带伞的游客也出来在雨中穿梭。镇上安静了下来。游客忙着走路,商家也关上大门,上楼休息去了。
走出小镇,再回望的时候,眼前又浮现出之前的繁华。繁华的时候,它焕发出勃勃生机;宁静的时候,又平静的如水一般。多美啊!真是世间少有。
夜游青岩,使我领略了古镇风光,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的特色。
【篇三:尖刀山】
我的家乡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这里有数以千计的山,有武隆的仙女山,南川的金佛山,沙区的歌乐山……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山城”。而我要说的这座山,算不上是什么名山,但是也算是“高大上”,它就是尖刀山。
上次我们一家去尖刀山游玩,远看尖刀山,它像一个沉睡了许久的绿色巨人。当来到尖刀山脚下,仰望尖刀山,它像一条腾空而起的青龙,周围的青山犹如绿色的屏障保护着它。山上绿得仿佛随时可以奔流下来。
沿着一条随时可以拐弯的石板路开始爬山,一路上,我给这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你好,清澈的小溪!你唱着歌是在鼓励我们爬上山顶吗?你好,勤劳的小蜜蜂们!你们嗡嗡地在谈些什么?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在比谁采的蜜多吧。你好,高高的树大叔!你为我们遮挡阳光是让我们更快的爬山吗?你好,艰苦的石板大哥!你用双手铺做一条路是让我们更方便地上山吗?我谢过了这些朋友,便继续向山顶冲刺。
尖刀山“山如其名”,公园占地面积足有十几二十公顷,可山顶大概只有二十平方米,我们做了次“刀尖”上的舞者(虽然我们没跳舞,只是在“刀尖”上走了几圈,放松了几分钟而已)。
重庆的名山还有许多,我下次再给你们说(其实……我还没去那些名山)。
【篇四:我家门前的路】
在我们家旁边有一条红色的桥,我们有家亲戚就住在桥那边,妈妈经常带我和姐姐去亲戚家看望他们,也看看桥。
妈妈说我们以前是租住在那位亲戚奶奶家的。因为相处久了,大家就和亲人一样,即使现在我们已经买房住了,但我们依然来往。
说到这里,妈妈便想起一件事,听多了仿佛和昨天发生的一样:房东奶奶家那时没有拆迁,房前门后都是小小的石板路,天晴时候就尘土飞扬,一下雨石板路就一踩一洼的水,所以这儿的人们走这条路都小心翼翼的。
在一个阴冷的冬天晚上,妈妈正准备哄我入睡,而我却哭闹个不停,哄也哄不好,妈妈摸摸我的头,原来我又发烧了,妈妈决定带我去医院。这时房东奶奶也拿来了斗篷,两个人合力把我包裹好后就出发了。石板路又湿又滑,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地抱着我走了十几分钟才走到了大马路上,打上了车去医院。而那晚回来后,妈妈衣服上的污渍连着汗水,自己都要累虚脱了。
妈妈又说那时苏州都是石板路,出行骑车子,步行要走很远才能到大马路。
去年妈妈又带着我去房东奶奶家,我惊讶地发现奶奶搬家了,门前的那条石板路变成了一条大又宽的马路。以前乱糟糟的虎丘婚纱城也焕然一新,奶奶家也变成了一套美丽的大三居。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说:“家里还有两套拆迁房呢!”
我抬头望了望奶奶,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与满足。
【篇五:游水乡乌镇】
我读过很多赞颂江南的古诗,也看过很多描绘江南的画卷,“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今年寒假,我如愿来到了这里。
迎着蒙蒙的细雨,我和家人撑着伞前往古镇。淅淅沥沥的雨丝,让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我们眼前的房屋、树木、道路、河流都显得更加柔和,这让我体会到了江南水乡那种别致婉约的美。
远远望去,一条小河在古镇中央静静流淌,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小桥连接着两岸。来来往往的人们,撑着各色的雨伞,穿梭于小桥上,她们时而远望,时而驻足留影,他们把自己化身于这幅水墨画的一部分。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在小镇上。低头看,脚下的青石板已经被磨得非常光滑,我猜想,这些石板在这里应该有几百年了吧,说不定有上千年的历史呢。石板路旁是小河,依河而建的是古老的木屋。这些木屋都是采用棕黑色的木板修建的,屋顶是一排排黑色瓦片。古香古色中,让我感到了历史的沧桑。望着木屋,古人在这里洗衣做饭的情景时时在我的眼前闪现。
碧绿的小河在古朴的木屋前缓缓地流着,一艘艘乌篷船在河面上轻轻地划过,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纹。船上的游客静静地欣赏着古镇两岸的风光,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惬意。树上、屋檐上的水时不时地滴到我们的雨伞上,发出一两声清脆的响声。我想:古代的诗人也经历了此情此景,于是,诞生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现在,我已回到北京的家中,但乌镇的小河、乌镇的木屋、乌镇的石板路还经常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