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路相关作文

【篇一:登山】

今天,我们去白水登山。

到了山脚下,往远处望去,山上飘着几朵云,看着天空是那么蓝。我们登上了石板路,那里的台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显得非常陡峭。这里的石板路非常不均匀,有的是凹进去的,有的是凸出来的,石板路还很粗糙,它是灰色的,走起来却十分省力。

爬到半山腰时,我已经精疲力尽,汗如雨下了。我弯下腰休息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有一些不显眼的花儿,看着这些花,有白的、粉的、蓝的……看着这一朵花,蓝中带紫,像一只只蝴蝶,还有的花是粉色的,盛开的花朵,被一阵风一吹,连忙向我们点头。

在半山腰,我还看见了瀑布,泉水发出“哔—哔—”的声音,真不愧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登上了山顶看见两只小鸡在嬉戏打闹,“叽叽、叽叽”地叫着,有的小鸡还在旁边凑热闹呢。

从远处望去,看着绿油油的田野,还有农民在给菜施肥,浇水。我看见茂盛的大树,粗壮的树干,远看,是那挺拔。

假期的早晨,来登山,散散步,也挺好的。

【篇二:游青岩古镇】

天渐渐黑了,青岩——这座古城,开始展露出它的光彩。

这座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南郊。它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曾经是一个军事要塞。而现在,它仍然保存着古代的特色。

走进街道,一座座木楼出现在眼前。它们多为两层高,整齐的排列在街道两边。中间的石板路一直往上延伸,最终消失在拐角处。街上人来人往,手中大多提着包裹。我们漫步在街道上,浏览着周围的景色。店铺的门前聚集了很多游客,整个街道一片繁荣。

不一会,就听见铜鼓的响声。转头一看,是打更的走来了。他们戴着竹制的帽子,穿着官服,一个拿着铜锣,一个拿着梆子,敲道:天干物躁,小心火烛;脸上十分严肃。话音未落,天上就下起倾盆大雨来,他们立即躲进屋檐里避雨。豆大的雨点子从屋檐上滴落,溅起朵朵水花,不一会就汇成一条浅浅的水流,顺着石板路往下流动。游客们都躲到了屋檐下,谁也不敢往外走。雨滴在石板路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仿佛在震慑着人们。过了一会,雨小了一点,就有一些人打了雨伞走出来。许多商家出来把雨棚拉长,防止雨滴进来。等了许久,雨才小了许多。没带伞的游客也出来在雨中穿梭。镇上安静了下来。游客忙着走路,商家也关上大门,上楼休息去了。

走出小镇,再回望的时候,眼前又浮现出之前的繁华。繁华的时候,它焕发出勃勃生机;宁静的时候,又平静的如水一般。多美啊!真是世间少有。

夜游青岩,使我领略了古镇风光,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的特色。

【篇三:尖刀山】

我的家乡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这里有数以千计的山,有武隆的仙女山,南川的金佛山,沙区的歌乐山……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山城”。而我要说的这座山,算不上是什么名山,但是也算是“高大上”,它就是尖刀山。

上次我们一家去尖刀山游玩,远看尖刀山,它像一个沉睡了许久的绿色巨人。当来到尖刀山脚下,仰望尖刀山,它像一条腾空而起的青龙,周围的青山犹如绿色的屏障保护着它。山上绿得仿佛随时可以奔流下来。

沿着一条随时可以拐弯的石板路开始爬山,一路上,我给这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你好,清澈的小溪!你唱着歌是在鼓励我们爬上山顶吗?你好,勤劳的小蜜蜂们!你们嗡嗡地在谈些什么?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在比谁采的蜜多吧。你好,高高的树大叔!你为我们遮挡阳光是让我们更快的爬山吗?你好,艰苦的石板大哥!你用双手铺做一条路是让我们更方便地上山吗?我谢过了这些朋友,便继续向山顶冲刺。

尖刀山“山如其名”,公园占地面积足有十几二十公顷,可山顶大概只有二十平方米,我们做了次“刀尖”上的舞者(虽然我们没跳舞,只是在“刀尖”上走了几圈,放松了几分钟而已)。

重庆的名山还有许多,我下次再给你们说(其实……我还没去那些名山)。

【篇四:我家门前的路】

在我们家旁边有一条红色的桥,我们有家亲戚就住在桥那边,妈妈经常带我和姐姐去亲戚家看望他们,也看看桥。

妈妈说我们以前是租住在那位亲戚奶奶家的。因为相处久了,大家就和亲人一样,即使现在我们已经买房住了,但我们依然来往。

说到这里,妈妈便想起一件事,听多了仿佛和昨天发生的一样:房东奶奶家那时没有拆迁,房前门后都是小小的石板路,天晴时候就尘土飞扬,一下雨石板路就一踩一洼的水,所以这儿的人们走这条路都小心翼翼的。

在一个阴冷的冬天晚上,妈妈正准备哄我入睡,而我却哭闹个不停,哄也哄不好,妈妈摸摸我的头,原来我又发烧了,妈妈决定带我去医院。这时房东奶奶也拿来了斗篷,两个人合力把我包裹好后就出发了。石板路又湿又滑,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地抱着我走了十几分钟才走到了大马路上,打上了车去医院。而那晚回来后,妈妈衣服上的污渍连着汗水,自己都要累虚脱了。

妈妈又说那时苏州都是石板路,出行骑车子,步行要走很远才能到大马路。

去年妈妈又带着我去房东奶奶家,我惊讶地发现奶奶搬家了,门前的那条石板路变成了一条大又宽的马路。以前乱糟糟的虎丘婚纱城也焕然一新,奶奶家也变成了一套美丽的大三居。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说:“家里还有两套拆迁房呢!”

我抬头望了望奶奶,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与满足。

【篇五:游水乡乌镇】

我读过很多赞颂江南的古诗,也看过很多描绘江南的画卷,“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今年寒假,我如愿来到了这里。

迎着蒙蒙的细雨,我和家人撑着伞前往古镇。淅淅沥沥的雨丝,让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我们眼前的房屋、树木、道路、河流都显得更加柔和,这让我体会到了江南水乡那种别致婉约的美。

远远望去,一条小河在古镇中央静静流淌,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小桥连接着两岸。来来往往的人们,撑着各色的雨伞,穿梭于小桥上,她们时而远望,时而驻足留影,他们把自己化身于这幅水墨画的一部分。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在小镇上。低头看,脚下的青石板已经被磨得非常光滑,我猜想,这些石板在这里应该有几百年了吧,说不定有上千年的历史呢。石板路旁是小河,依河而建的是古老的木屋。这些木屋都是采用棕黑色的木板修建的,屋顶是一排排黑色瓦片。古香古色中,让我感到了历史的沧桑。望着木屋,古人在这里洗衣做饭的情景时时在我的眼前闪现。

碧绿的小河在古朴的木屋前缓缓地流着,一艘艘乌篷船在河面上轻轻地划过,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纹。船上的游客静静地欣赏着古镇两岸的风光,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惬意。树上、屋檐上的水时不时地滴到我们的雨伞上,发出一两声清脆的响声。我想:古代的诗人也经历了此情此景,于是,诞生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现在,我已回到北京的家中,但乌镇的小河、乌镇的木屋、乌镇的石板路还经常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篇六:不该丢失的什么作文600字】

篇一:不该丢失的温暖

必钊

寒冷的冬日里,冷风“呼呼”地打在脸上。幸好没丢失的是天空那一颗明亮的太阳。缕缕阳光洒在人间,洒在乌桥,赋予一方温暖。

放寒假,我跟着老师同学一起到乌桥的“三元饭堂”做义工。我们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互相分工,门口陆续排满前来领饭的老人。他们的衣服宽松得没了型,泛黄的衣领,带着微微的褶皱,衣角还留有残渍。老人们望着饭桌上的饭菜,眼里充满了期待,然而这些菜在我看来是如此平淡无味。看到脏兮兮的老人,我心中还是有点不大舒服的。

很快,店里的老人都领到了饭盒,接着就要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不幸的我被选中,跟着一位义工大哥坐着一辆小摩托车去老人家里送餐。乌桥巷子里铺的是崎岖不平的石板路,异常颠簸,我提心吊胆的,生怕从车上掉下去。金色的阳光,落在石板路上,凸显出一块块石板的光滑,石板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不久,义工大哥停在一条老巷前面。一下车,便赫然看到在墙上刷着“危房勿近”的字样。“阿嫲,领饭啦!”“阿叔领饭了!”随着工作人员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老人们笑盈盈地推开“吱嘎”叫的门。有位老人站在门口,好像镶嵌在门框里,像木雕,一下就会掉出来似的。我喵了一眼房子,“苔痕上阶绿”的台阶,沙土剥落的墙面,幽暗的灯光,透射着阳光的屋顶。房里布满蛛丝,落尽灰尘,屈指可数的几件摆设,空荡、狭窄、阴暗……简直无法想象一个人如何在这里生活。我小心地把水果递给,老人用粗糙甚至有些“溃烂”的双手接过,连声道谢,言语中充满无尽的感激和满足。我突然为自己刚才的嫌弃感到羞愧,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心里突然明白了“三元饭堂”对老人们付出的价值和我此行的意义。

回到“三元饭堂”我看见一个拉着一车破烂的老人,衣衫褴褛,捉襟见肘。绿色的大衣割破了几个大洞,里面的绒毛没剩多少,脏脏的,像久经沙场的战士穿过的迷彩服。老人就站在路边吃饭,温暖的阳光打在老人满足的笑容上,让老人瞬间变得可爱起来。他的笑容令我心酸也令我感动。是啊!这社会上正是需要像这样的正能量,像阳光般的温暖。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许我们还未发达,但我们可以尽一己之力。

暖暖阳光赋予了“三元饭堂”夺目的光彩,给予了老人温暖的关怀,洗涤了我们的心灵。人性的温暖,不该丢失!

篇二:不该丢失的温暖

李清

有一种东西,可能冷若冰霜,亦可能炽热如火,这种东西,叫人心。

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很光滑,冬日的阳光酥酥的、淡淡的,在石板路上铺了一层光辉,让原本冰凉的石板路多了一层温暖。路旁的老人坐在石板上,注视着稀稀疏疏的人走过。突然有个人拿着椅子来到他的面前:“老人家,别坐在地上,地上凉。”老人乐呵呵地接过椅子:“小伙子,谢谢你们三元饭堂的人啰!”

“三元饭堂”顾名思义就是三块钱可以买到一顿饭,当然,如果你需要,也可以免费领。看,饭菜才刚刚上来,就有一群老人在门口等候。雪白的米饭粒粒饱满晶莹,白色的水蒸气轻轻散开,朦胧了志愿者的脸庞,可她们认真的神情却是那么引人注目。老人眼巴巴地望着正在忙碌的志愿者。也许,吃这顿饭对于我们来说太容易,甚至这样的菜色还经常遭到我们的嫌弃,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不易。他们大多都是流浪汉,无儿无女,无人照顾,无人关心,更遑论有人帮他们做饭了,有的甚至连吃饭的钱也没有。想到这里,我隐隐有些心酸。我把打包好的饭盒双手递给老人们,祈盼这份饭菜能温暖他们的心房。

这时,门口一个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穿着一件军绿色的衣服,看起来很老土,幸好衣服看起来还是比较保暖的,土黄色的裤子上有些许灰尘,可能刚干活回来。老人站在一辆三轮车旁,那是一辆用来装废品的三轮车,上面锈迹斑斑,如同老人一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已经老了。一抹斜阳照在老人沧桑的脸上,满头的白发令我心酸。我突然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也许我能力有限,就像这冬日的残阳一般,可这一刻我觉得应该尽我绵薄之力,为老人做点什么。我把饭盒送到老人面前,我注意到那双接过饭盒的手,是一双比磨砂纸还粗糙的、泛黄的双手。老人眼里闪着泪光,手哆哆嗦嗦地舀起一勺饭,小心翼翼地放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嚼着,接着便狼吞虎咽起来,犹如饿了三天三夜一般。转眼间,老人便全部吃光了,露出一个满足的笑容。听三元义工介绍说,这个老人曾经在一个小区捡废品挣钱买饭吃,后来被嫌弃轰出来了。那是个夏天,阳光毒辣辣的,他躺在那里,犹如披上了隐身衣,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却没人搭理他。但在三元饭堂这里,他或许寻找到了久违的温暖吧。

冬天的日头很快就消失了,冷风呼呼地吹着,可饭堂里依旧暖暖的。我想,冷暖其实与天气无关。一颗视若无睹的心,即使炎炎夏日也会令人刺骨难耐;可一颗炽热如火的心,却可将冬天的寒冷驱赶。温暖,不该丢失!愿温暖之花在世间开遍……

篇三:不该丢失的温暖

艺桐

“20路来了!”我微侧着身子艰难地挤上公车。我掂起脚尖往人群里望:却看到有一个被人们“自觉”让出的座位。空位旁坐着一个衣着破旧不堪的拾荒者,老人面露难堪地将头别向窗边,又悄悄低下头来一动也不敢动,如坐针毡般——我顿时明白了人们的用意,一把无形的锁扼住了我的喉咙。

终于到站了,我使劲挤下车。“叮咚”手机发来一条天气短信,一滑——原来,今天是阴雨天,没太阳,我抬头望了望那辆渐渐远去的20路:不该啊不该啊……

记忆中那个下午也是阴沉沉的,寒风夹着丝丝小雨无情地刮着我的脸,和这个牌匾——三元饭堂。此时,寒风中已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驻足等待,老人们穿着单薄的几件衬衣不断搓着通红的手,我突然一阵心酸。伴随着饭香,香白的米饭,油黄的鸡肉被一盆盆端出,我不禁有点鄙夷:“鸡肉白菜豆腐,就这些?”我悄悄望向门口的老人,他们原本浑浊的双眼却闪烁着星光,双手捧着香喷的饭盒一脸满足地吞咽着。一位义工阿姨笑道:“大爷,慢慢吃别着急!”也许“三元”,对于老人而言,不仅是一顿饭,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家。此时这个面积狭窄的小店好像被注入了暖暖的阳光,赶跑了我心头阴冷。

打包起几个饭盒,我们准备去给老人送餐。枯叶悄无声息地落下,轻轻覆盖在光滑的石板上。天气依旧阴冷,可我心中却为自己即将做的事而激动温暖着。我们在一处低矮的铁皮危房停下,门前只有阿嫲坐在木藤摇椅上。见我们来,她欣喜地扶着摇椅起身,拉着我的手问:“这是啥呀?”“阿嫲,这是送给您的饭盒还有水果。”阿嫲一听高兴地咧起嘴,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的皱纹,此时都一条条舒展开来。阿嫲突然伸手摸着我的脸庞,如菊花般的笑容荡漾开来:“惜肉惜肉,乖父母生乖奴仔呀……”阿嫲的手粗糙得像老松树皮,却很是温暖,仿佛将我们当做自己的儿孙般。离去时,阿嫲就这样,静静站在门口目送着我们。恍惚间我抬起了头,不知何时冬阳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耀在青葱的石板上,反射出银色的光芒。

“叮咚”又是一条短信,我随手滑开。“过几天,我们再去‘三元’做义工哈!”我读着好友的信息,脸上似乎还有阿嫲触摸我脸庞时留下的余温。天空依旧阴沉,可我的心头上有和煦的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令这个阴沉的冬天,增添了几分温暖。“温暖,没有丢失”,我对自己轻轻地说。水滴石穿,总有一天那朵“善”的阳光会开遍每个人的心房的,我坚信。

篇四:不该丢失的坚守

比乐

听说要来乌桥,我的内心是拒绝的,这里跟我有什么关系?这里经济落后,一眼望去,几乎都是高不过两层的平板楼,外墙上无不刷上了“危房勿近”的标语,尚余些年过花甲的翁媪“坚守”着“阵地”,他们大多也是闭门不出,任凭外墙的土坯一片一片地脱落、飘零、消散……

走在石板路上,清静得连风逗弄叶子的声音都能听到。石板已被风雨磨得光滑,时常有凹陷处,盛满经夜的清露。路边一处残屋,横梁早已轰然塌下,折作数截,内墙上的土坯脱落得不成样子,长满了扎根在尘土中的野草,心中不禁涌起一串儿问号:既然这些屋落残败不堪,又荒无人烟,何不拆掉?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岂非美事?

尽管心中的疑惑似杂草疯长,也只能按捺着,缓缓前行。忽地眼前出现一座教堂!可惜门早已被砖坯封死,窗户也从里面关上了。抬起眼循迹望去,一大抹绿叶晃着了眼睛。原来是株榕树!可缘何它没有树干呢?凝神细察,它竟深深扎根在砖坯的缝隙间。心中不由得喟然而叹:这榕树实在不幸,竟生在这墙间,可它不仅随遇而安,还很坚强!它既然无法选择处境,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顽强地坚守在这土坯中。枝干虽短小,根却横贯四壁,努力延伸,注入大地,方有今日,得以在风雨中巍然不倒,坚守着自己的生命。此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在我心中翻涌,可“欲辨已忘言”。

绕过几条幽深的小巷,再走多几步,便到了小公园亭。两年前我曾来过这里一趟,今日之见闻,方知自己的视界实在太过狭小!原先此处房屋之残破,足以与乌桥共论。现如今,小公园正在大力修整。脚手架和铁栏杆随处可见,施工的烟尘四下飞舞,工地钻头的轰鸣声直贯六合。一股想法不由得直穿我五脏六腑:这残破不堪的建筑已然在此屹立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正如那棵盘根错节的榕树选择了坚守,任凭风吹雨打洗尽铅华,即使无人留心,它也在此默默扎下了根。如今,小公园亭终于得到修复与完善,向世人重呈了往昔的正茂风华,终于用坚守成就了自己的不凡!

几组旅行团刚好来到此处,见到生机重现的小公园亭,赞叹不已,许多人纷纷摸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刻。看他们的言行,似乎是省亲的华侨。心中似乎有什么坚定了——没错,就是这昔日令我们年轻一代嫌弃的旧建筑,却是汕头的记忆,是汕头的根!无根之城,何以为继?眼前仿佛又看到那株巍然不倒的榕树,慢慢与重绽芳华的小公园重叠,我终于“辨”出了此中的真意:

坚守初心,方能根深叶茂。这是我们不该丢失的坚守!

篇五:不该丢失的记忆

暄雯

踏上青石板老巷,驻足欣赏沿道盘曲嶙峋的古树。漫步于坎坷不平的石板旧巷,时光慢下来,我的思绪随着轻洒的阳光渐飘渐远,飘进外婆的童年……

印象中依稀记得,小时候外婆的歌谣似乎永远与她的童年有关。外婆年幼时,她的父母带着她的兄弟姐妹迁居香港,由于曾祖父身份的特殊,外婆迟迟没有机会离开。外婆小时候住的老房子,门前就是这样的石板路,缕缕斜阳透过窗棂在地板上留下温暖。她同男孩子们在百货大楼里捉迷藏,和女孩子们在巷口跳皮筋。玩累了,就顺着饭香回家,夕阳下那个默默等待的身影,是她的外婆。外婆记忆中的童年不孤独,老巷里的点点滴滴带给她温暖和快乐,像一颗颗动人的珍珠,点缀了她的童年。

每每讲到这里,回忆里的外婆笑容醉人,但眼眸中却隐隐浮现出黯然。“十年没去老市区了,那些老房子都被拆掉了吧?那些小伙伴也都子孙满堂了吧?真想回去看一看……” 外婆的自言自语像一颗种子埋在我心中,今天踏上这青青石板的时候,在冬日的暖阳里,我觉得这颗种子“嗖嗖”发芽了。

走入愈来愈深的老巷,人烟愈来愈稀少,偶有清脆的车铃声打破寂静。猫懒洋洋地趴在青苔上,或倚在破旧的单车旁,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风光。巷口住着拐杖蹒跚而行的老爷爷,他会是外婆孩提时无话不谈的好伙伴吗?寡人空房,摇摇晃晃的藤椅上,阿嫲正望着积水上飘落的枯叶出神。金黄的夕阳洒在她满头银丝上,她会是外婆儿时的红颜知己吗?年前到老市区来的时候,曾经人们落脚的骑楼,断壁残垣;曾经人满为患的老店,关门闭店;曾经灿烂辉煌的百货大楼人走茶凉,杂草丛生。不知外婆曾经恋恋不舍的地方,是不是随着她的记忆,将要被慢慢遗忘?繁华落尽,阳光不暖,凉得心寒。

转角步入水泥大道,眼前却是天壤地别的新景象。那些残恒断壁的老建筑,被梁柱加固,漆油抹彩,容光焕发。街边老店重新开张,小女孩们灵活的跳着皮筋,乌黑的麻花辫像飞翔的小鸟。阳光与男孩子们捉迷藏,在脚尖跳跃、欢笑。百载商埠再现繁华,我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嚓”,那是帮外婆再续儿时乐章的妙音。

“真好啊,现在的老市区真热闹,像那时的我们……”阳光透过窗棂,照得她眉眼弯弯,仿若那个天真的少女。老巷旧梦,那不该丢失的记忆和美好时光……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