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忆中菊】
风,不再灼热;阳光,不再耀眼。那年的秋,就这样来了。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那年金秋,我依稀记得在公园中散步的情景。枯黄的树叶落了一地,远处传来扫地的“沙沙”声。贪婪地吸一鼻清风,却浑然没有春天花的芳香。丛中的那一抹黄,引起了我的注意。放眼望去,全是菊的海洋。撷一朵菊品味,感受秋的韵味。端详着手中的野菊,四周的花瓣小巧玲珑,薄而软,黄而亮。中部深黄的花蕊,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朴素而不失端庄,高洁却不失华丽。虽然不与玫瑰那么妖艳,不如牡丹那么高贵。但菊,也有其特点。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季,乃一年中年末之季。春开的花,到秋初便渐渐凋零。散落了一地的春意,被秋风携去,融进不知名的泥土。只能静静的等待。可菊却怒放于此。不觉秋风,如沐春雨,遍布神州大地。他不畏秋风的肆虐,不顾寒冬的到来。难怪,菊的无畏,造就了它能生长于秋。而其余百花却不然,高贵地只能生长在温室;娇弱地经不起风雨的洗礼。看来,盛于百花之后,定别具一番姿态。不与群芳争列,自有恬然自处。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即使是傲然不屈的菊花,也避免不了凋零。秋开,冬谢,注定只是短暂的美丽。可方式,仍旧顽强。百花凋零的花瓣,如同孤鸟,飞到不知名的角落。最后只剩一根枯萎的花蕊,无助地垂吊在枝梢上。抵不住寒冷的菊,也黯然无光地垂着头。可花瓣却紧紧地抱在一起任凭风的打击也不飘散。就这样,簇拥着的菊在枝头变得暗黄,最后枯萎,掉落。花瓣不与落叶所舞,静静地埋在土壤的深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隐居世外的陶渊明,不闻官场,不慕名利。超脱世俗的他来到东篱之下。望着一簇簇金菊,便伸手采摘。猛然抬头,悠然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望去,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残霞和余晖。夕阳为金菊抹上一层金边。世外之景,山高水阔;篱旁之菊,傲然不屈。
菊,花之隐逸者也。而予独爱其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秋日的阳光,只会为他淡黄的花瓣,镀上一层纯金的光泽。
【篇二:走进陶渊明作文】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洒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可敬!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