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初心暖冬】
今年冬天的天气是不大冷的,可今天就不一样了,果真是应了节气了,冻得人牙齿咯吱咯吱得打战,外面的行人一个个裹成了大棉球,脸蛋,鼻子冻得红彤彤的,活像表演的小丑!
一大早上起来,嗬!好冻的天气,冻了冰花了!一大片白花花的雪景映入眼帘,调皮的雪精灵遍布了每一个角落,到了哪里,哪里都变成了一幅画。蜿蜒的小路被雪覆盖,好似雪白香浓的牛奶四溢,好不漂亮!
过了一会,外婆与妈妈就张罗着熬腊八粥了,先要把种类繁多的豆子洗一洗,花生先生披着个红斗篷,莲子姑娘披了件白色纱礼服,桂圆大哥捧着个胖肚子在盆里蹲着。我问妈妈,为啥要在腊八节这天熬腊八粥?于是我便知道了这个故事: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就给一家老财主放牛。有一天牛途中跌断了腿,老财主大怒,一气之下把他关进了黑屋子里,也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饿极了,忽然发现了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很多豆子,他就把豆子合在一起吃,香甜可口。
哦,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
不一会儿,粥熬好了,我和家人品尝着,虽然外面寒风呼啸,但家人聚在一起却是最温情不过。
【篇二:徜徉在书堆里的童年】
小时候喜欢捻起两张书页,听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我睡床的对面是一个几乎占据了一面墙的大木书橱,木色是浑浊的苍黄,边角圆润,厚厚实实。那时候的生活就是看书看书,除了三个房间,除了父母,再没有别的世界。
生活的悲喜歌哭,都是书里看来的,感觉就是白纸上凭空滴落了几点浓墨那么强烈。
没有谁的童年不是童话充填的,我也一样喜欢一身蓝衣批红斗篷的超人,看了不问真假,只觉俏皮。八九岁开始看《红楼梦》,才知道除了王子公主外还有别的更有趣的人物。《红楼梦》给我的印象,从儿时到现在,一直是同一种感觉,这天赐之书有一种苍茫沉郁的悲情之美。
小时候过圣诞节,早上起来枕边除了巧克力、果冻外,一定有一打书,爸爸说是圣诞老人送来的外国书。我把书一本本摊开摆在床上,作为我自己的城堡和领地。作者的名字都很长很怪,书里的房子是尖顶红色的,风吹着他们金色的头发,在芬芳的客厅里喝咖啡,他们谈天,谈战争、宗教,谈爱情、离别,我在书里都领略了。
跟着爸爸出去应酬,我一定带着一本书,大人们在夸夸其谈,我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在夜市游逛,爸爸妈妈如果找不见我了,必定是去了书摊。在书堆里徜徉久了,我过早体察了一些东西,一切都很微妙,也很有趣。
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两遍《红楼梦》,两遍《水浒传》,《聊斋志异》是囫囵吞枣。张爱玲的文字半懂不懂,《围城》围不住我,我一点也不同情那个挣扎在懦弱里的方鸿渐。
看多了,我心里积攒的东西逐渐膨胀,不用挤压,它自己就汩汩而出。初一的暑假,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星期的时间我写了一个八万字的小说,我字斟句酌每一个句子,精雕细刻每一个段落。描绘了属于自己的一座花园,那花园里有多情的帝王,有诸多妃嫔,在演绎着爱恨情仇。爸爸拿给学校退休的朱老师看,他说在他四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里,没发现第二个初一的孩子有如此漂亮的文笔,我沾沾自喜了许久。
王子的白马驮着我的童年远去了,留在记忆里的是那些书,徜徉在书堆里的童年,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