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枕上诗书闲处好】
夜幕降临,独爱枕边一书,若是枕边无书则夜晚便睡的不踏实,倘使枕边有一闲书,则夜晚便多了个盼头。
枕上读书,读的是肉体的栖息,读的是灵魂的升华,身体舒舒服服地摆在床上,背上垫一个软绵绵的枕头,就那么半躺着,捧本自己最爱的书,读到情浓时,或欢笑,或悲啼,或愤怒,或感慨,在床上这个最私密的地方,你不必掩饰自己的情怀,你尽可以让不羁的思想驰骋在书海中,任情感随着书中文字放肆奔流。
读累了,身子往下一滑,就美美地坠入了梦乡,读过书甜睡,睡得很香甜,摆脱了世俗纷扰,沉浸于书中描绘的世界,携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入梦。枕边书本清香的油墨也飘入鼻端,而梦中也有了书的烙印。
曾经疯狂地迷上了《哈利·波特》,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奇妙的魔法世界,床边一盏橘红台灯,“啪”的一声打开了通往虚实古今的大门,跨进那扇门,便可与智者先贤,文人墨客促膝谈心。
这些闲书,虽无涉实用,但却使人的心灵得以放松,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读着那且豪放且婉约的方决字,品着那且华丽且流畅的语言,悟着那且忧愁且喜悦的诗情,似清茶美酒,迎着那轻轻穿透过窗纱,跌落在字里行间的月光,轻掀书页一角,捧卷之人早已迷醉于夜色……
这个时候,是最闲之时,这时的人是最闲之人。
窗外,垂柳轻舞,似轻摆裙纱的女子,蝉鸣阵阵,欲清扫夏日的炎热,此时听来,却不显聒躁,鸟儿也偶尔啁啾儿声,似是呷着嘴正说着梦话……
而此时,也只有心闲之人,才能品这一阙好诗,赏这一窗美景,心不闲,便无从体会。
心闲者,随着那灯光引领,漫步于呼兰河边,河水寂静如常,小风把河皱着极细的波浪,静静欣赏后,再迈步进入一场文化苦旅中,体会那历史被泯灭的悲哀,“堂皇转眼调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余秋雨先生如是说,他仅仅希望自己笔下能有一抹苦涩的回味,仅此而已。
现在,又有几人能在夜晚放下一日的繁琐复杂的小事,细品那大家人手中自蕴意境的作品呢?又有几人能放飞心灵,飞扬在天之涯,云之上呢?
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中这样吟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往。”吾独爱闲暇卧床之时手捧一卷,门前月影摇曳,品闲中之乐,不胜欣喜。
“枕上诗书闲处好。”一声感慨,跨越千年。
【篇二:采艾蒿】
“彩线轻缠红玉臂,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一阙《浣溪沙》,道尽端午美景,话尽端午风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我的老家还有一个小小传统——采艾蒿。
端午一早,我早早起了床,缠着外婆要一起去采艾蒿。外婆拗不过我,只得满口答应。
我和外婆各自带着一把小镰刀出了门,小七(外婆家的小狗)也屁颠屁颠跟着。很快,我们就来到一块艾蒿地,郁郁葱葱,足足比我高了半个头,原来这是外婆自己种的,外面野生的艾蒿采的人太多了,根本不用等到端午就基本被人“抢”完了。外婆告诉我:“端午节采的艾蒿挂在门上能避邪,什么妖魔鬼怪都不会找上门来,艾蒿散发的香气能驱走蛇虫鼠蚁,就不怕蜈蚣蚂蚁了,此外艾蒿能除湿,我们南方天气湿热,最容易致病了。用艾蒿熬水洗澡、泡脚能驱走体内湿气,最安全了。你小时候我不知熬了多少艾蒿水给你洗澡呢?”听外婆这么一说,我一头扎进艾蒿地里,一股浓浓的香味,沁人心脾,我要让这香气把我熏得香香的,就再也不怕小虫子了。只见,外婆挥舞着手里的小镰刀,一株株艾蒿应声倒下。嘿,这活挺简单的呀,我吵着也要割一割。
我拿着镰刀,学着外婆的样子,大概是艾蒿的茎太粗了,也可能是镰刀太钝了,又或许是我的力气太小,这艾蒿仍站在那,一动不动,好像在嘲笑我,倒是手被砸了一下,疼痛不已,我忍着又继续割,我就不信,我会拿它没有办法。终于,在我的残酷摧残下,这株艾蒿被我搞定了,速度就比外婆慢得多了。这时小七凑到了我的面前,我拿着艾蒿去逗它,小七嗅了又嗅,大概它也喜欢这香味吧。
不一会儿,一大片的艾蒿都整整齐齐躺在地上了。我抱着艾蒿和外婆一起回家,浓烈的自然芳香铺天盖地刺激我的嗅觉,令人陶醉,我闻到的是端午的芬芳,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篇三:与书共清欢】
书香,是最动人的。其动人之处在于,能获得阳光下,似乎是来自悠远时代的一声叹息。游走在书中的日子也甚为美妙,有动人篇章,有伶仃往事,上逾千载,下至现今。
李易安之爱书,是“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这首《摊破浣溪沙》,一改晚年的沉郁,写得颇为平淡恬静。大抵,是书,能为这段灰色的悠长岁月添上一抹色彩,这书,也亦如冬日后花吐胭脂,香欺兰蕙。
生活的艰辛,流离失所的痛苦,幸好有书!它体体面面地躺在枕边,什么也不做,就等着你,这么忠诚可爱、又富有内涵的朋友,怎不叫人喜欢?
仍记东坡《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最是闲情。
煮一壶好茶,观流水落花,留去无声;赏云舒云卷,去留无意。让原始的自然从唇齿漾开,拥抱午后温暖的阳光,我是最不喜现代人的冲茶,虽快速高效,却独独少了闲适清欢的韵味。如若买些未经加工的茶叶,与清水共煮上半个时辰,怕是心也随着水泡翻跃沸腾,随着茶叶翩然起舞。
如此闲情,若是有一知己有陪伴,必是极好的,与君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这等良辰美景,月光下是君温润婉约的笑,干净清爽的模样,手上是碧绿流玉的好茶。只恐这盏清透晶莹,也慢慢融成浓酿的醇酒,望君笑靥如花,眉眼盈盈,当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直到浩瀚星空幻成东方鱼肚白,看一丝日光划破晨雾,这天地茫茫之偌大,只因有汝,吾所不惧。
不过,我之爱书,爱的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后,沉醉山水的得意;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踽踽而行的凄苦;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悠然自得的潇洒;是慨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之悲壮豪迈后的无奈。也是“谁能春独愁,酒酣心自开”旁清高孤傲下的寂寞。是爱书中之人所爱,盼书中之情所盼。
当然,也只能是书,能在晨风拂面的早上,在斜晖脉脉的黄昏,令人忘忧解愁;无论在你微笑涕零时,还是忧伤烦恼时,它也总能使浮躁的心渐渐平静,能见到最美的花开,邂逅最绮丽的意外。
闲时看书,窗外有雨是为看书增色的,窗外淅淅沥沥的落雨,是自然最悠扬的乐曲。看书看累了,便凭窗而望,看街巷寂寥,雨丝细细密密地织成一幅珠帘,隔开了喧嚣,也隔开了闹哄哄的尘世。玻璃窗上的是远方的轻声细语,弯弯曲曲的水痕晕出昏黄的灯光,映出了小桥流水的模样。美景与书共舞,难得的静雅时光,自成一幅画卷。
犹记唐人一句诗:“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那雨,潇潇然地下着,点点滴滴打在树叶上的,是别样的韵律;在灯下,孜孜不倦的,是年事已高的读书人,可仍是读得那么认真。若能在淅淅的雨夜阅读已是一件幸福的事了,如若老了仍眼不花、有精力、气定神闲地阅读,更是上天的恩赐了。难怪苏东坡说“人间有味是清欢”!细思量,这清欢,也不过是活出一份随性,一份随意,一份随情,一份看淡红尘的随缘。
读书,诚如灵魂间的对话,我愿读书至白头,也愿与书共清欢。
愿你也是!
【篇四:介绍橙子的作文】
“香雾噀人惊牛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苏轼的《浣溪沙咏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吃橙子的美好感受。
橙子的外形大多是椭圆形的,成熟的橙子是橙色的,皮质有点厚,大小和我们的拳头差不多大,一般生长在温暖的地区,是一种深受大家喜欢的水果。
剥开橙子精美的包装纸,黄橙橙的橙子便跃然眼前。轻轻剥开橙子皮,一阵清香扑鼻而来,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去掉橙子皮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橙子饱满的果肉了,外面还包着一层絮状的丝绒,使整个橙子看起来紧凑而密实。轻轻咬一口,汁液顺嘴而下,让人忍俊不禁,从唇到齿到舌尖,那种橙子独有的香甜便席卷而来,黄色的汁液从味蕾到咽喉,犹如久旱逢甘露般淋漓酣畅,那香甜的滋味让人感觉充盈而满足,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间或有果肉的齿尖却又无法捕捉得到,犹如牛奶般醇厚轻滑却又入口即化,明明有果肉,却又感觉不到果肉的存在。这种美妙的感觉无与伦比。
橙子吃在嘴里,那种美好的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悠长,我们吃在嘴里,从嘴里过血液和神经,全身都沉浸在无法比喻的享受之中。酸,从舌尖先感觉到了,随着口水变充满了整个口腔;甜,酸中透着甜,一入喉便甜香四溢;香,橙子特有的清香犹如余音绕梁久久挥之不去。
橙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具有生津止渴,开胃下气的功效。但是橙子再好也不可多用,因为它性凉吃多了也是伤身体的,并不是多多益善,所谓“美味不可多用。”
【篇五:书香让我陶醉】
轻轻地翻开你,任凭香气溢满整间屋子。
细细地品味你,不觉梦想绽放我的心底。
——题记
畅游于书的海洋,感受阵阵扑鼻的书香在我的血液里流淌,还有带给我心灵的感动。
第一次遇见你时我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每到晚上,妈妈总会一手抱着我,一手捧着书轻轻滴念给我听,清脆的嗓音像跳跃的音符蹦进了我的耳朵,飞进了我的心里,从那以后,龟兔赛跑,狐假虎威这些故事便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成了我的最爱。于是,我每天都会撒着娇,央求妈妈讲一两个故事给我听,那淡淡的书香和浓浓的爱意,让我一天天长大……
后来,我慢慢熟悉你,你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在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你由童话故事变成了哲理故事,又变成了历史故事。你带我游遍大江南北,古今中外,你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一路上教我感叹历史的兴衰,让我随着书中的情节或喜或悲:岳阳楼上倚栏伫立,望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感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黄金台上仰天长啸,面对浩瀚无垠的时空,缅怀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腔悲愤;碣石山头秋风萧瑟,下临洪波涌起的大海,仰慕曹孟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豪迈胸襟;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昂首万类自由的霜天,惊叹毛主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伟人风采……在书香的陪伴下,我不断地成长。
你从我的身边走过,低头浅唱《如梦令》,昂首高吟《浣溪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你如一曲天籁,让我心如止水的聆听;你如一杯芳醇,让我不知不觉地沉醉……“众里寻他千百度,你已”在灯火阑珊处“。
有书香作伴,便只顾沉醉其中,风雨兼程……
采撷一朵浪花
编织你飞动的裙角
收集一缕星光
点缀你明亮的双眸
挽留一抹夕阳
定格你醉人的微笑
无须太多言语
只愿长醉不复醒
【篇六:我的读书故事】
我由书这个媒介,认识了一个让人再也无法忘却的人。
有的人,一世荣华,却苦触不到自由;有的人,孑然一身,却羡慕着那府邸豪宅的奢侈。就像小麻雀仰视惊叹着雄鹰的展翅高飞,俯视苍穹,殊不知,雄鹰也在低头欣赏着自己短暂却从容的一生。世间本就不会完美,可这个简单的道理却少有人知道,就是纳兰容若,即使懂得,也从未放下。
他用他的一生,谈了一段情,夭折了一份理想,挥霍了一个等他的人。徐志摩说过:“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阙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是的,他是何等的幸运,又是何等的不幸,尝过充满幸福滋味的果实,却又面对失去。
他是忠诚的,在卢氏去世后,再没有真正欢喜过。心已朽,何处安身立命?他一次次奔向双林禅院,只为再多触摸一会儿她的气息,何处是家,心说了算。也是在这时候,他写下了永垂不朽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是道寻常。”从现在开始,他将独自面对所有西风萧瑟的落寞残阳。
他的文化造诣是极高的,《渌水亭杂识》以及无数惊艳的词藻都说明了这点。
自古才子多薄命。纳兰更是验证了这句话。他的一生是坎坷的,虽也有些许的甜蜜,但终究是覆盖在了那浓浓的苦味之下。但他却只是把伤痛深深的藏在了心底,仍旧保持着一个翩翩公子的模样。他是天使,可也总是藏着自己洁白的翅膀,不让它被阳光照耀到,独自在黑暗中越变越大,越变越大……这份隐忍,让人心痛。他忧伤了一辈子,这种忧伤,原是源自灵魂深处的纯净。
纳兰容若,除了你,谁还能有这么美丽的名字呢?
是书,让我认识你,了解你,心疼你。
是书,让我学会了一种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懂得了以真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希望,可以通过书,认识更多像纳兰这样的人,让我在慢慢长大的路上,可以有人与之陪伴,与之对话。
【篇七:浣溪沙赏析】
【篇一:浣溪沙】
崔亚枫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心里隐隐难过。词用最简单的视角,描绘了对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惋惜。
在这熟悉的亭子里,对酒当歌,欢畅淋漓。诗人或许只是转了个头,想去与朋友碰杯欢饮。却一瞬间醒悟,还是暮春时节,还是这个亭子,只有他还停留于此。而本以为会始终伴于左右的故友,早在白驹过隙的时光里消弭不见。
这一刻的心酸与悲哀,我也从深刻体会过。夕阳西下,一年多少次轮回,太阳什么时候又回到了这个地方呢?太阳不会有所变化--它已历经了足够沧桑的岁月。但人啊,聚了散,散了聚,也都被时光消磨的面目全非。
花落了,人走了。在如此多,不可抗力的影响下,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花落,看着人散却无可奈何。心里油然起一种苍白的无力感。不论你处于什么时代,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地位,都只能被时间与时代的洪流淹没。
燕子们排队归来,似乎还是去年的那批。年年复始,似曾相识,但心境早不复以往。我想,看着燕归来,故人不归,似曾相识的燕,带来的也只余下思念了吧?
所以诗人执着的徘徊在原地,不肯离去。花儿又开了,又散发出了醉人的芬芳。或许只是想追寻过去的一丝踪迹,或许是抱着可悲的幻想。也或许,只是想在抬头之际,看到熟悉的面孔,说一句好久不见。谁知道呢?他只能迷茫的徘徊。
【篇二:浣溪沙】
崔亚枫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三首词中,《浣溪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它所描述的“去年天气旧亭台”总让我有景色依旧,故人已去的感觉,就像另一首诗中所说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曲新词酒一杯”这是一个聚会的场景,人们饮酒,作词,是愉快的,但是下一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却突兀地由喜至哀,两相对比之下,有了更浓郁的伤感,像是酒过三巡,作者在微醺时再看看周围的人群,却愕然发现,去年的故人在今年的人群里所剩无几,一年又一年,新旧更替,人们在叹惋着,悲伤着,而对于这座凉亭来说,或许只是“新桃换旧符”而已吧。看看天,夕阳橙红,并不是那么耀眼,反而还令人感到黯淡,天气也像前些年聚会时一样,万里无云,虽然时间只是过了一年,但却越发的让人心中充满对往昔的留恋。我在这儿还有“几时回”呢?对可以预料到的未来自己人不在的感叹。
曲终人散后,一个人在庭边赏景,“无可奈何”是对时间过往匆匆的无力,“似曾相识”也说明了故人旧事已经渐渐远去,连燕子也换了副模样。
这首词不谈悲,但从字里行间的人、景、物中能感觉到他对往事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