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变的是那份痴迷】
变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那份痴迷……——题记
从小我就对诗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不知曾几何时,喜爱竟变成了痴迷。
小时候,我在乡下奶奶家住过一段时间,每天我们听着鸡鸣和人们的谈笑声,看见云雾从远处连绵的山谷中升腾,空气中飘着乡村特有的青草味,生活安逸美好。
晚上奶奶就搂着我坐在床前教我念诗。其实她识字不多,但她还是用她粗糙的手指指着诗笨拙地教我念,有时我正巧读到个她不会的字,她顿时笑弯了眼,还不住的夸我说:“娃,真厉害哩!”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父母回来后说要把我带回城里,离开时我看见奶奶站在院中,眼里除了慈爱,还有我看不懂的亮亮水光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我想起她教我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恍然间我像是懂了什么……
再次见面是在几个月后的葬礼上,我知道她是得了肺病走的。
一直以为我会忘记了,但直到上了初中,当老师说有没有因为想念某一人而迷恋上她留下的某种东西时,像是触动了心中某根隐匿的弦,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
在吟诵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与壮志时,我想念她在吟诵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的自信与豁达,想念她在吟诵刘长卿的“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的惆怅与无奈,我忘不了她吟诗时的神采飞扬;忘不了她朗读一首诗时轻轻皱起的眉头,也忘不了她读诗时陶醉而微微漾起的红晕;忘不了她怀里的余温,更忘不了她为我织就专属于我的童年。
繁华落尽,只留下了子规哀涕,光阴荏苒,只留下岁月如歌;而您走后,我只留下这份对诗永远不变的痴迷…………
【篇二:人生的定力】
书,人生苦海尽头的解药,人生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
——题记
儒家说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的定力养成,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上善若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沉着的性格是必不可少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修身,从小就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品行,遇事沉着应对。一个人就像是块橡皮泥,小时候涉世未深,还没有定形,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塑造,经过百般蹂躏,去学习,吸取每一件挫折后面的教训,听取长辈的教导,给自己确定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做到遇事不嗔不躁,胜不骄,败不馁。
一个端正优雅的外观是必备的。良好的品行,高尚的道德素养,灵敏的思维方式却也是必不可少的。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仕途失意,并没有将一代文豪——苏东坡压倒,他依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虽惨遭流放,但内心灵魂是丰满的,依旧固守心中的净土,从容自如,不染纤尘。
现在的我们刚刚步入社会,接触的是一个新领域,有更多的机遇,也有更多的危险。我们已经成为半成品,需要去精心的雕刻每一个细节,展现自己的价值,不去刻意迎合,要独善其身,不为利益所诱惑,不浮夸,不自卑,保持一颗平常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吸取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仅要努力实践,还要理论基础。好比橡皮泥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态神情,我们要赋予他神韵。
居住在自己内心,便拥有了定力,超然淡定。不看重权利和金钱,不在意那份奢华和惬意,气定神闲,胸襟开阔,性情洁净,方可处于万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