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野火集读后感】
法治护航快乐成长
龙应台的《野火集》,印行100版,并创下一月之内再版二十四次的记录,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而今的我,把这“厚重”的书拿出来瞻仰时,却从当年台湾的落后景象,窥见了如今大陆的现状。
如今的我们,她笔下的下一代,是不是仍然如先辈们一样,充满理想,立志要改变社会?中国的文化底蕴,很大一部分是在人们的坚持和努力中积累了高度。但是是不是也有很多人,疲惫不堪,被打败了?被什么打败了?
被虚名?被金钱?被利益?被权利?那些丑陋的人,追名逐利,为此不惜丢掉做人最基本的良心!那些罔顾法律,违背良心的人还配称之为人吗?就拿食品安全来说,那些黑心商家卖过地沟油、三聚氰胺、毒豆芽、染色馒头、瘦肉精、毒大米、人造蛋、皮革奶……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奇思妙想”,手段“高超”得令人“叹为观止”!
幸好政府也逐渐重视了食品安全,并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令食品安全问题得以有效遏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正是因为有法律的存在,有法律的约束,在法律的保护下,弱小的孩子们才能保护自己,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才能够自由自在地在这蓝天下学习,才能够逐渐长大思考如何报效祖国这个问题!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这样的重担压在我们身上,我们有着这样重大的使命,又如何能因为那些黑心肠的人而丢了性命?死的这样轻如鸿毛,这般委屈?
书中第一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她以万丈豪气唤醒了无数台湾同胞,也唤醒了我。每每看到那些不遵守纪律,不守法纪的人,有几个人会上前制止?有多少人会生气?在事情没有涉及自己,没有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又有谁愿意去阻止?甚至我们看到在高邮女生打人视频中几个路过的男子,非但不上前劝阻解救那被打的少女,反而站在一旁围观,嘴角还噙着微笑!
看到这些人,我已经气得浑身发抖!我当时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被人打得吐血你很开心吗?如果被打的是你,你还如何笑得出来?!这还不算,过了几天后,各地区又曝出女生打人事件,扇耳光,踹脑袋,踢肚子,下手之狠辣令人难以想象!大家都是女孩子,你凭什么这样嚣张?看到这些我真的想问,你们有家教么?有良心么?有心么?!
随着各种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各类视频应有尽有,我注意到在许多视频中的围观者,甚至包括拍摄者,只是在一旁看热闹,甚至没人上前帮忙!问他们为什么不肯上前,因为对方暴力,他们怕呀!哈哈,多好笑的笑话!这么多成年人怕几个未成年小女孩?再说不需要你去打架只是劝架你做不到吗?帮忙打110你做不到吗?非要等到满地鲜血你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么?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人只旁观,不出手,不帮忙,才会使得暴力之风渐涨!你还在梦想平静的生活?可是你忘了!几天前那些被打人的家属也是这么想的!然而他们的孩子却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被暴打,被羞辱啊!
不要等到被暴力欺上门来才知道要反抗!你之前的沉默会被认为是对暴力的放纵!会让丢了良心的人以为你怕了,会让他们变本加厉的!你以为躲在一旁看热闹就能躲避麻烦?告诉你是祸躲不过!所以,你要在之前用行动大声喊出你对暴力的抵制!你要利用法律去制裁他们,在自己能够帮忙的时候不要一味躲避!
不要忘了,我们的背后有法律的支持,民警的协助。网络上曝出的打人事件警方均涉入调查,对未满18岁的少年进行以教育为主的惩罚,而对于违法的成年人则按照法律实施制裁。
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暴力?我们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有法律的保护,有警察的协助,携起手来制止暴力事件难道做不到么?别忘了我们是中国的公民,我们要有公民意识,要利用法律制裁不法分子保护自己;更别忘了,这是我们的中国!
【篇二:牵手与放手】
“书非借不能读也。”从朋友手中得到这本书,我一口气很仔细地把它读完了,现在还不到归还的日子,我又细嚼慢咽了一遍。
龙应台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是目前最喜欢的一位女作家(早年非常喜欢席慕蓉,她的诗文曾经伴我走过青春)。早些时候,购买了她的《野火集》,领略了她的率性犀利和正气敏锐,字里行间,流露出社会责任感,充满了英雄气概,她俨然就是一个铮铮男儿。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一,读起来,有与《野火集》截然不同的感受,书中流泻着她对待孩子时的柔情和爱意,同时也透露出她对当前儿童教育的忧思和深虑,她全然成了一个满含深情的母亲。
没有说教,却是一本很好的家庭教育读本。她用心观察儿子的成长过程,带儿子走进大自然认识宇宙空间里的万事万物,让儿子全身心接近泥土植物动物,教儿子珍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耐心陪同儿子阅读交流玩耍,真心享受哺乳拥抱亲吻黏糊,正确引导犯错的儿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努力协调两个儿子的情绪,和儿子一起探讨人体的奥秘,对儿子严格要求却又充满温暖,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儿子成为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没有歌颂,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纯纯的母爱。她放下理想、计划与野心,专职养育两个儿子,无怨无悔。她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她的母爱是感性的,是不加思索的,也是无限深沉的。但她不溺爱儿子,她和儿子若即若离,好似远远地站着,却是细细地打量。
没有长篇大论,内容短小琐碎,文笔轻松随意,却含义隽永,情感真挚,令人不停咀嚼,回味无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生活散文集。我边读边想,要有怎样缜密的心思才能写出这么细腻的文字,要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才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文字!只觉得她的思考是理性的,充满智慧的,也是无比深邃的。
书中既有她作为母亲的细致和温和,又有她作为文化人的敏感和觉悟,也有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和担当:她把《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这两本充满血腥与仇恨的书移到书架上的最高一格;讲到《水浒传》中的暴力事件时,她说“不行”,把书一盖,要求换书;有了第二个儿子之后,她和丈夫商量,选择节育;她和公婆和睦相处,让儿子好好度假;她培养两个儿子的同时,坚持写作……
“孩子,你慢慢来”,是牵手让孩子慢慢来?还是放手让孩子慢慢来?牵手是爱,放手也是爱,牵手放手之间是义务,是责任,是深沉的爱。
我觉得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儿女,应该就像放风筝的人和手中的风筝一样,似牵非牵,似放非放,眼睛牢牢地锁定风筝的走向,双手好好地把握线索的力度,或收或放,让风筝在天空尽情飞翔,自由驰骋,等他累了,让他休养生息之后,再进行下一轮的搏击与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