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老房子】
在一片黑暗的梦境里,常有一束聚光,打在一幢苍老的房子上。它拥有朱红消残的砖瓦,整天吱呦叫喝的绿木门,被条条框框圈住的玻璃窗,还有一个小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然而,每次当我走过那片荒芜的废墟,望着地上红砖夹缝求生的杂草,再找不出那块曾以为最熟悉的土地。
我不敢再走近它,直到那个阴雨天。夏天的风在雨水里冷却了下来,雨滴细密地在头顶盘旋,四周无人,静悄悄地睡眠,我又轻轻踏上这地方,仔细寻找老房子离开后留下的蛛丝马迹。我找到了一棵枯树苗,像是去年春时才种下的,被抽干的躯体依然保持向上生长的姿势,让我想起遥远沙漠里那些活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的胡杨。有些生命,只愿自始至终地守候,即使那些是他们生命中的过客。
这时候,风来了,它仿佛穿越时光的长廊,从那一端带来我最想念的声音。我听见自己欢愉的笑声,奶奶睡前的故事,爷爷听的京剧,还有满院的树们,轻声耳语。我记起了开朗豪爽的石榴树,腼腆害羞的枣树以及神秘莫测的葡萄藤,甚至那些神出鬼没的野花,也在此时回到了我眼前。于是石榴咧嘴笑的声音,枣掉落在地的声音,葡萄攀爬缠绕树枝的声音也随着风贯入我的耳朵。渐渐地,风中的声音像是录音机里纠缠的磁带,模糊不清,最后走远消失了。
我站在原地,怔怔地,像是经历了时光的雨,突然觉得心里很是凄凉。缓缓地抬起头,竟看见还有一座房子“坚守”在那儿。院里一棵杏树仍生机盎然地探出高墙,像是深闺小姐一般天真烂漫,不谙世事。她是否在探出好奇的目光时,看到这般荒凉,便失望地失去生活的动力呢?尽管我知道,这房子和树终将与周围成为一体,只剩废墟一片。
想到这里,我匆匆地离开了,再也不忍回头。老房子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却又在我的心里复活了。虽然,老房子里的钟、镜子、木桌等成员,如今都被当作文物请进了储藏室,但我每每见到,总觉得他们像前朝元老,除了历史的旧迹,什么也不被理睬。
后来,又有好多装满我回忆的房子,因高龄高危被迫摧毁了,我看到他们死去的地方,站立着许多陌生的新房。我认识那块土地,却不认识他们。就在这一次次消失又出现中,我也在慢慢成长着。我们似乎永远活在一些事物的消失中,直到有天自己也消失在他人的生命中。我们用消失,来为彼此间活过证明,一切都在时光里,跟随它缓缓流过,只是位置不同。我还在上游时,老房子已在下游的入海口了。而为何我常常在它消失后梦见它?或许是老房子几乎是我童年的全部,但也可能老房子不只是一座被拆毁的旧砖房。
现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一切都越来越规整地摆放在我们眼前。被统一发型行道树,被统一门面的商店,被统一改建的房子。这个城市里,如果规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志,要用旧事物的消失换来新事物的出现,即使疼痛,也只好带着这种矛盾,走下去。
老房子,或许更适合建在心里。
【篇二:面对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从曾经的相对完整,逐渐变得碎片化。时代的趋势我们无法改变,于是很多人抱怨,在纠结中不得好过。既然是时代的趋势,不能改变只能适应,消极抱怨不如积极应对,转劣势为优势,充分利用碎片化的生活,以提高其效率与质量。
碎片的前身是完整,人们往往欣赏完整,完美的事物,那么它此刻的完美与完整便是该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巅峰。生活也是如此,完整的生活容易使人慵懒,会勾引出本性中的放纵,反而容易一事无成。而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时间、阅读、购物、社交……使得人们为了完成这件事而格外的认真,增强了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生活被分成越来越多的碎片中不断激发,不断超越巅峰,逐步提高了生活效率。
碎片意味着凌乱的不规整,不规整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消息在各种媒体中公布,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碎片化的阅读有利于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的信息,提供了多领域的合作空间,增加了新创造的机遇。获得信息的渠道繁多,就需要人们拥有抓取提炼信息的能力,这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生活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凌乱与不规整,使得人们在一天的生活中不得不选取一些重要的片段,而忽视忘却一些负面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快乐值。
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在措手不及的忙乱中,我们更应该明确目的,将碎片化生活的分散,凌乱,不规整等劣势,通过视角的转换,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操作中去。
硬币况有两面,事物皆有优劣。在大背景下,如何适当地调整自己顺应趋势,是新时代碎片化生活给予我们的阻碍,也是磨练我们在优劣的比较选择中,取长补短,积极应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