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那些温暖的时光】
温暖在我们身边,即使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会让人铭记于心,就像那次的某个时刻……
小区楼下新来了一只流浪猫,他黄白色的身体又胖又软,一双棕黑色的大眼睛在阳光下是那么迷人,一切似乎静止。徐奶奶是一个热心肠,离我们家很远,可每天上学的时候总能遇见他,他说没事过来走走,可我知道他是来看那只流浪猫的,不久后听到消息,徐奶奶把那只流浪猫接到他家去了,难得那么热心肠,我曾去看望过他,他和那只猫相处得很融洽,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
徐奶奶的小房子很普通,50多平米,但却充满了温暖,一张床,一个柜子,一个柜台,加上他那充满爱意的小院子,仿佛是一副优美的水墨画,邻居王爷爷拿着100元钞票来找徐奶奶换钱,徐奶奶走进屋里,打开他那小匣子里面放了很多被压的平平整整的纸币,有一元的,有十元的,可是徐奶奶显得一点儿也不拘束,一如既往的为大家做事,难怪邻居之间这么好,让我感到温暖。
温暖也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叮铃铃闹钟响了,唉,又要去上学了。我拖着沉重的步伐,重复着每天都要重复的事情,妈妈一边给我做早饭,一边大声嚷嚷,“快点穿衣服”“快点儿洗漱”“快点整理书包”“饭马上就要做好了”,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烦人,今天吃的是牛肉面,刚吃了一口。“啊,烫死人啦”我反抗着。妈妈说:“这大冬天的不吃热的冻死你。”我无力反抗了,但我知道,她爱我,想把最好的都给我,这使我不再抱怨。
那些温暖的时光。
【篇二: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小时候心思纯粹,只有记忆里那位在地里弓着腰,挥着锄头的老人,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如今再回忆起,我可以坚定地说:她那样的人,就是我最敬佩的人。
那时,在我家西南方向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一条人们踏出的泥泞小路上,有破瓦片,有煤灰,它没有任何人的关注。
我和邻居家的小姑娘关系好,常常挽着手一起到荒地上,带着小铲子,挖土,拔草,觉得那就是最有趣的游戏。小姑娘的父母在宜昌城区工作,她跟着爷爷奶奶在这里上学,这才跟我相识。我们玩到黄昏,最后一缕晚霞都散尽后,才肯依依惜别。她的奶奶每次按时来接她,我们都叫她徐奶奶。
有一次,小姑娘去上兴趣班了,我闲着无事,再次拿着小铲子到荒地上,却碰巧遇见了徐奶奶。
我笑着跟她打招呼:“奶奶,您干什么呢!”徐奶奶带来了锄头和铁锹,同样笑着回答我:“我看这地啊,荒废了可惜。给它松松土,种点菜。“我长长地“哦”了一声,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此后,我常常趴在窗边看徐奶奶在那边锄地,没过多久就开辟出了一块田。我见证着那块田地里逐渐长出蔬菜,看着徐奶奶松土播种,不知不觉,拔草挖土的两个女孩长大了,小姑娘被父母接去了宜昌读书。
妈妈说,徐奶奶就是闲不下来,总想着做点事,让自己的生活充实一些。老妇人的影子在田里摇摇晃晃,锄头高高抬起,重重落下,那小小的身躯里似乎蕴含着无限的力量,我不禁佩服她的体力,比现在的年轻人都好的多。
有段日子,我一直没见到徐奶奶的身影,问了母亲,才知道是小姑娘的爸爸想把她接到宜昌去,而她不肯,正在家里僵持着。
好不容易再次遇见,我兴冲冲地凑到她的身边问道:“奶奶,市里可不比我们这个小县城,好玩的多着呢,你为什么不肯去啊?”
徐奶奶的脸上仍然是那副和蔼的笑脸,却多了几丝皱纹:“大城市是好啊,但我这种老太太啊,去了也只能添乱。我不求那种奢侈的生活,朴实一点,在咱这里感受播种和丰收的快乐,多好呢。”
我听着她的话,突然陷入沉思。在这里,多少人拼尽全力想冲到更大的城市里,却很少听到有人说:大城市是好,但我不想去。
现在的人们,都渴望过富裕的生活。我不禁想起我最爱的作者,林清玄先生的话“人间有味是清欢”。到了现在,真正还愿意去细细品味朴实无华中的清欢的人,还有几个呢?
徐奶奶的锄头,仍然在主人的带领下马不停蹄地工作着,她的额头布满汗珠,我却能透过那双熠熠生辉的双眸,看到她心底的快乐。那一刻,在夕阳下锄地的她,是这幅山水画中最美的那点睛之笔。
这样的人,就是我童年里最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