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水调歌头》读后感】
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一段清新幽静的思绪,一份在外游子的思恋,一腔精忠报国的热心,在这各种,尽显无疑……每次读来,都深有感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苏轼曾望月纵酒,举杯轻吟。如今,虽然中秋已经,但每每拿起书轻吟,都仿佛回到了那个中秋之夜,杯盘狼藉,觥筹交错,一人饮月……
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赞美那轮圆月,莫不是那圆圆的明月,明月。是啊,圆月很美,可那是短暂的。当今朝过去,明天它又变得残缺。残月似乎给人一种残败的伤感,而苏轼却一反常态,纵观苏轼的生平,他一生贫困潦倒,仕途不顺,面对这样的处境,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更能跳出古人“伤感”的圈子,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的千古佳句。如今读来,依然回味无穷。
是啊,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哪来这一轮圆月,哪来人们对这来之不易的圆月的欣喜?好比在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圆月”,没有一次次惨重的失败哪能换得成功的喜悦?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出。
其实,无论处在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具有这种乐观的态度,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不管处在什么环境,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皆能处处泰然,退一步海阔天空。
回眸人生,天边的彩虹终会消逝,宴席也一定会散去,与其去追寻近乎完美的人生,不如尝试改变自己的心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对名命运的叹息,对生活不公的慨叹,坎坷、逆境是常有的,它何尝不是一种美呢?惊险有趣的冒险,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大道,当你战胜一切困难、逆境,到达终点的时候,你会发现逆境也散发着光芒。用一颗平常乐观的心去品尝人生,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人是可悲的,我们应该以“不以已悲”的乐观态度去面对逆境,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我们都有那一份泰然,不负时光。
【篇二:泰然的莲】
眼前是一个湖泊,没有丝毫波澜。我的内心也逐渐平静,我从来没有这样泰然过。
耳畔是青蛙的“呱呱”声,是树枝上的知了声,是人们轻轻的交谈声。我望着湖中的鱼儿,它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着,被朝阳的霞光照得金灿灿的。它甩着那薄薄的鱼尾,忽然一抬头,用力摆动尾巴,向上猛地一冲,跃出了那被阳光照耀着的水平如镜的湖面。鱼儿身上的点点水渍在阳光的照射下更耀眼了。随后又“扑通”一声回到水里,激起了一丝波澜,而后终归平静。
随着鱼儿游动的方向望去,有一朵已经盛开的莲花,那花瓣上还有几滴露水。花瓣边缘上的露水早已顺着花片滚落下去,可那还在花瓣上的似乎不甘于命运,迟迟不肯离去。“也许是被莲花那超凡脱俗的气质感染了吧。”我想着。
在空旷的湖泊中,除了那跃“龙门”的鱼儿,只有那零零散散的莲花了。它们显得那么幽静、清雅、脱俗,似乎是故意让人不注意到它们。我缓缓蹲下,睁大眼睛,看啊,它的茎上几分淡雅的白,花瓣边缘如少女羞涩的红,还有不污世俗仔细看才能觉察的淡青。“出淤泥而不染”,这不正是莲花的真实写照吗?不染世俗,脱离了纷纷扰扰,安静地、淡泊地向天地展现着自己的美,奉献了自己的所有色味。它们所展示的这份宁静,不正是我的心中绽放的一朵莲吗?
我站了起来,天边的朝阳早已跃上了地平线。现在,我不再像那条鱼儿一般,想着跃过“龙门”变成一条龙,而只想做一朵莲花,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清明、宁静,泰然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我想像莲一般,守着那份宁静,我从来没有这么泰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