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让纯粹文化之花开满枝头】
文化需要纯粹,需如一只孔雀,无论旁人喝彩与否,仍自开屏起舞,做自己的主角;文化需要纯粹,要如一池清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化需要纯粹,要如一匹广原野狼,犀利的目光刺向敌人,柔和的叮嘱说与同胞。
如此,纯粹的文化方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要让纯粹文化之花开满枝头!
昔日的大山孩子,如今的曼妙孔雀,杨丽萍摇身一变,化为翩翩起舞的“雀之灵”。这位天才的灵魂舞蹈家几十年来热爱孔雀始终如一,追求纯粹不曾改变。她是高傲的,不管旁人是肯定还是非议,她的眼中只有孔雀;她是纯粹的,孔雀舞跳了一年又一年。她不为名所羁,不为利所绊,她只为孔雀而生,只为孔雀而舞。因为纯粹的艺术之心毫无保留的展示给世人,她无疑是为文化撑起了一片纯粹而又洁净的天空。让纯粹文化之花开满枝头,杨丽萍做到了。
昔日的红衣少年,后世的白发先生,季羡林虽为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他通中西晓古今却仍然在学习,人们把他奉为圣贤,尊为大儒,他依旧谦逊不倦的工作。他不爱世俗社会的金钱,也不稀罕国学大师的虚名,他只想好好做文章,为中国文坛做点事。“季风不羡彩虹韵”,正如那未名湖畔的一池季荷,季羡林活得那样高洁,那样纯粹。让纯粹文化之花开满枝头,季羡林做到了!
昔日的文学泰斗,永久的中国之狼。的确,鲁迅就如一匹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以笔为剑,纵情的用那犀利的文笔揭露当时的中国,那辛辣的文字直刺国人陋习的要害。鲁迅在痛苦之中书写痛苦,在黑暗之中书写黑暗,他揭露社会黑暗,唤醒人们的思想,医治中国人的精神创伤。让纯粹文化之花开满枝头,鲁迅做到了!
可是时下一些人却在无情地摧残着纯粹的文化之花,他们对待文化的态度让我们大跌眼镜。学术造假频频出现,大学教授、社会名人纷纷落网,舆论的谴责、制度的裁决挡不住浩浩荡荡的造假队伍;书店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编造的励志故事,纯粹的文艺书籍早已少人问津;一部分人的生活低级趣味,专为媚俗忘本的逆流喝彩……如果人们长期急功近利,将纯粹的精神文化扔在一边,结果必会是心智低下,庸俗浅薄。
文化如山,要用纯粹的脚步去攀登,方能看到最美的风景;文化如花,要用纯粹的泉水去浇灌,才能收获更浓的芬芳。文化需要纯粹,文化之花更需要我们用一颗纯粹的心去呵护!
【篇二:清与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孟浩然对菊花的喜爱。《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爱情。但,令我更加欣赏的是“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花”。
具有朴素真挚情感,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的季羡林先生在《清塘荷韵》中记叙了荷花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感悟”。
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心境与它的生命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劲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
开始,我并不明白,季先生这期盼之情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但在一次偶然的公园里,我亲自和荷花来了一次“邂逅”,当时的心情无不是名副其实的心跳。池中的水溪很不清澈,波流却在微微荡漾,掀起一层层绿漪。水面上的荷花有的已经含苞待放,有的刚刚咧开了嘴,但每一朵都是那么透亮、洁白、如同精雕细琢出的白玉石,没有任何死角,使我不敢近距离去观赏它,晶莹剔透的露珠躺在翠绿的荷叶上,又是一番风韵,在这一刹那,世界仿佛静止了,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
此时,脑中浮现出一个疑问,古人云:“荷乃花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之。”为什么不直接说它是“清”,而说“不染”呢?我想:“染”有好坏之分,一是颜色更加明艳,二是遭到一种玷污,毁坏了原本的姿态。在这里“染”字是一个褒义词,荷花不是被一些景象或事物而渲染,这就是它,真实的它:“洁身自好,不认命与现定,追求自己的生命与将来”。
荷花这种精神是现在大部分人缺少和丢失的,他的这种情操陶冶喆我们,教诲着我们:不是变清,而是不染。
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翘盼在我们眼前。
【篇三:朵朵季荷】
荷花,自古都是纯洁的象征,人们时常用“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荷花。而古代的诗人和现代的文人有不少也钟情于她,季老就是其中一位,他笔下的“季荷”,比起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更像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无时无刻都在向我们展示那蓬勃的生命力。
然而,谁能想到,这满地的荷花荷叶起初只是几颗带着老人的怜爱跃入池塘的莲子。我们很难想象,在漫长寂寞的岁月里,在阴暗的泥沼中,在一片荒芜的湖面下,那小小的莲子是怎样缓缓积累着能量,再一举冲破了坚硬的外壳,萌发出生命的幼苗来。这些小芽刚探出头,就迫不及待地想向世人展现自己的美丽与坚毅,而池塘边的季老经过两年的期待后,终于迎来了奇迹:在季老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看起来“细弱单薄”、“可怜兮兮”,但还是让季老那颗早已沮丧的心,重新燃起一丝光亮来。
一晃又一年时光流逝,季老的心愿终于成真,荷花接踵而至,争先恐后地冲季老露出了的粉红的小脸,到后来也不再羞涩了,只是高高地凌驾在大片的荷叶上,藐视着一切。
而季老呢,他默默注视着荷花的生长,喜在了心里。也不禁对这满池红艳艳的荷花徒生几分喜爱之情,他多次徘徊在荷塘边,听风在耳边低吟,静静寻着荷花与荷叶的清香,这就是他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我静静思索着,这一朵朵荷花,曾饱受过破壳的艰辛,也体会到生命的快乐,世人曾为她的悄然逝去而惋惜,但他走得如此飘然、洒脱,将最亮丽的一面留给爱它的人,这种心态,真不愧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欣赏荷花,更喜爱她骨子里透发出的那股清雅之气,我只愿“季荷”就这样一直开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