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丢掉碎片吧】
周六的早晨,醒来的时候迷迷糊糊。我拿起手机想看看时间,还很早,我暗想着,点开qq,飞快地浏览着,不知不觉,在床上坐了很久。开始写作业的时候,离我醒来已经过了两个小时,笔尖不经意地动着,不时有消息传来,终于,我还是放下了笔,端起手机,如若无人之境。再次清醒已是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然而作业本上与脑中都是一片空白。我原本是打算早起写作业的,然而莫名地荒废了一个上午。
不知何时开始,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多
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里。
从前的日子,人们好像不是这样的,他们还没有那么行色匆匆,脸上的表情泰然自若。而现在,碎片化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明显,地铁上、公交车上,人们好像一直戴着耳机,与外界隔绝,盯着屏幕,冰冷的光束照在他们的脸上,很少能看到有人手持一本书,云淡风轻地翻阅着。碎片化的时代好像小偷一样悄悄偷走了我们的一点点的时间。
网络把我们的时间分割成了碎片,我们又把很大一部分碎片用在了手机上,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微博的热搜头条、qq的一条消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不时地干扰着我们的专注。
在手机上,我们可以迅速知道当下的信息,从浏览娱乐信息一下子跳转到严肃的学术内容。有些时候,我会收藏一条咨询,以为自己日后还会再看,其实,它们会一直被堆在角落里,直到落满灰尘。
有一天当我意识到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和生活方式浪费了很多时间时,我猛然一惊。我删除了手机上的微信、微博这些软件,不再在qq上无意义地与同学聊天,而是重新拾起了角落里的那本书,捧在手中,比起握着那轻巧的手机心中多了一份踏实。清风拂过来,卷起书页的一角,阳光温暖地包围了四周,只留下静谧,淡淡的墨香萦绕在鼻尖。
有一天,在地铁上,我看到了好几个手持书本翻阅的人,有老人,也有年轻人,他们的脸上无不带着一种淡淡的书卷气。我的嘴角扬起了弧度,我想,我的脸上也亦如这般,时光在我们周围好像渐渐变缓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全然丢弃了那些碎片,不再使用智能手机,当冰冷的光束从我的脸上消失,我的生活好像多了很多时间,我学会观察起生活来。早晨沾满露水的桂花,还散发着点点幽香,傍晚的天空,云层排列的形状让我总是不又得想起了贵州的梯田,而每天夕阳的颜色都不一样,有时是灰暗中透出一点微红,有时是绚丽的橘红色……
是的,我将我手中的碎片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我努力挤出一点时间去背单词,去复习功课,去看每天变换的不一样的风景,在公交车上背每天要默写的文章,每天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好像都在一点一点提升我。
丢掉那些碎片吧,让你的时间变得完整、头脑变得清醒、思考变得专注。
是时候了,转身,将那些碎片丢掉吧!
【篇二:爱在碎片化】
1946年,“ENICA”,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虽然这在现在看来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一项壮举。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经接着世界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我们从原本平平淡淡的生活变成了被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时间。
上学的时候,早早起床,一整天的课程。拖着疲惫的身子塞进食堂,扒上两口饭又要埋首于功课间。周末回家,拿起手机总感觉恍若隔世与世界脱节了一般,点开屏幕的瞬间,碎片化的信息涌入眼帘。
……
大块大块的时间渐渐地成为了奢侈的东西周末也许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挤出来的终究是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可是我们要利用好这碎片化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的碎片时间好好利用也能对自己有所进益。
在身边带上一本心爱的小说,或是几个写有英语单词,词组的本子,亦是几首优美的诗歌,可以在排队买饭的时候,等车的几分钟里,走去寝室的路上……看上几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积月累下来,每天的碎片时间好好利用也能对自己有所进益。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没有了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已经被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不仅是我们,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在改变,传统的传媒方式已经被互联网慢慢取代。
为了符合大众口味,报纸以吸引眼球为主要,而忽略了文章的实质内容,导致事件的更新速度快,读者却一无所获,文章毫无营养。
而碎片化的生活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碎片化可以让我们获取更多信息,它丰富了我们的眼球和见识,使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娱乐的方式,它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为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省去了很多不必要麻烦。我们要的是学会去处理,应用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时间。
或许碎片化生活使我们失去了些什么,但是它带来了更多。
【篇三:双面信息碎片】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随之不停地改变,互联网渐渐成为了大家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大量信息的碎片化使人们浏览时能更加便捷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真是好处多多。
还是学生的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做许多事:社交软件使我们能够方便地练习到同学老师询问学习上的困惑之处;搜索软件使我们能够更快捷地查询到需要的资料。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包罗万象的互联网上也有着太多的虚假信息和诱惑,碎片化的信息有时能够使人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一块碎片,有时也可能使人眼花缭乱,白白浪费了时间却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
第一次拥有自己手机那年,我好奇地研究手机上的各种功能,对互联网的神通广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直到假期结束,新学期拉开序幕,我都没有恢复到以往的状态。每天放学回家做作业时,我总是忍不住拿起手机看看。一开始我只是看看时间或者查询需要的知识,那时互联网确实帮了我不少忙。无论是查生字生词还是查新课的写作背景,上网都比翻书翻字典快上许多。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家长根本没有管我看手机的行为,胆子也就大了。我开始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常常会忍不住点开推送的新闻看看,或是关注一下同学的最新动态。我本以为看个几分钟根本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然而短暂的时间积少成多起来也很可观,最终的事中途看手机容易打断做作业的思绪,令人无法用最佳的状态完成作业。不久,家长与老师就察觉到了我的不对劲,于是他们及时与我约法三章,规定我使用手机的时间,这才没让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快,我就恢复了以往的状态并牢牢记住了这次的教训,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时我就在心中警告自己,不能再重蹈覆辙以免碾成大祸。
直到今天,我想起这件事时仍然心有余悸,互联网可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的好,它能带来莫大的帮助;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它也能将人推入深渊。其实许多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有利也有弊,只有坚守住本心,不被迷惑,才能够尽可能合理地运用,碎片化的信息能够成为我们手中最有用的工具,也能将我们划伤,真是不可小觑啊!
【篇四:碎片生活之利弊】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换而言之,我们将原本用于阅读、购物、社交的时间拆分成片,随时完成。它们不再像以往一样,是一件稍带仪式感的正式任务。
好处是显然的,这给了我们最大的弹性和自由空间。当购物不再是一个需要全家出动的周末定则,当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光用几分钟快速下单,随后一切被打包送货,递到我们手中,人们购物的欲望空前地容易得到满足,消费次数被无意识增加了。而消费者带来的巨大利润,使得商家愿意绞尽脑汁地迎合其需求,力求购物最简化。这对追求省时省力的消费者而言,亦是福音。
不过,尽管我们可以随时购物,随时与朋友家人聊天,随时阅读,它真的能得到与以往一样的效果吗?也许就像物理学中的杠杆,省力不省功。在一方面有所裨益的,在另一方面必有所失。
没有人能忽略现在社会上的“低头族”问题:他们无视周遭环境,全情投入自己手上的方寸天地。即使在家族聚会上,也会有人埋首于游戏或者微信,不愿与亲友交流。究其根源,正是因为碎片化的信息简洁而易得,才让他们耗费了更多时间于此。当处理完一个信息后,大脑会获得满足感。而碎片化的信息如此细微,使我们的大脑时常保持高度兴奋状态。或许我们没有注意,但我们无意识地逃避了更复杂(但更有意义)的任务,而以杂乱的碎片填充我们的大脑。
对于阅读,我尤其不推荐碎片化。因为当知识新鲜而又易得的时候,大脑便停止了思考,一味地接受。对于这种全盘接收,若是经典美文也就罢了,但事实是不乏居心叵测之人,以碎片化信息、口号式标语来煽动群众。碎片化阅读,如盲人摸象,你可能会摸到圆柱体、锥体、或是巨大平面,但是你摸不到整体。下次需要你来告诉别人,什么是大象时,如果你记性不错,你会说,大象是根管子、大象是一堵软墙。记性不好的大多数人,只能说大象摸起来不错。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正在于此。你接触了局部,却给了你接触整体的错觉;你接触了表层,却给了你“不过如此”的错觉;你接触了一部分,却给了你掌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错觉。这些错觉让你感觉良好,自以为收获颇丰,因此更加沉沦。但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空留一身疲倦而无所得,才是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危害。
无论我们是否乐意,生活的碎片化已成必然趋势。我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它为我们带来的安逸。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许,与这些递送到手的碎片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我们常保清明的方法。
【篇五:碎片生活,我不破碎】
啪——镜子碎了,一个我成了多个我,无论怎么拼怎么粘终究是多个我。
网络的发达飞快,科技技术水平的发展急速。昨夜我还在笨重的老电视机上了解外面发生了什么,转眼间我已经使用着液晶屏电视上网了,也就这么几年吧!生活也可谓是丰富到赤橙黄绿青蓝紫并存着,然而却显得多了些迷茫、空虚和惆怅,人们内心世界变得越发浮躁起来。开始对事事都只是知道,对事事都无法穷尽好奇心,没有一定的目标,任何事都可行亦可不行,任何事都做不完整,像是缺了一块的拼图,要就这样放弃了吗?为什么?哈!原来我们遇上了碎片化的生活,它仿佛是细菌,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不刻在改变着你。
生活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21世纪这个“碎片化时代”产出的碎片化的信息接踵而至。如果问老一辈的人是怎么了解“外面”的,想必获取方式是:白天看报纸,晚上看新闻吧。但现在的媒体传播信息已经不再是还原事实整体的呈现,而是转化为思考“群众想看到什么,群众会被什么吸引,怎么做我才能火”。于是出现了各种标题党,各种歪曲事实,各种假话套话出现在人们眼前,就比如杨绛先生的过事这件事,在诸多悼念文章中,有一段话被传为她的百岁时的感言,一夜之间爆火,结果就在人们沉浸于其中时,有出版社澄清说这段话并非出自先生之手,岂不是笑话,更别说乔任梁事件了,人云亦云,甚至添砖加瓦。所以,人们并不擅长辨别真伪,怕只是看到什么有道理就追随,什么看起来美好就爱戴。而我们应该有的精神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看来,即使是出现了大量的虚假信息,但其实碎片化的信息并没有错,错的反而是我们那颗不会思考不会辨真伪不会过滤的心。
信息量丰富,知识也无穷尽。成长中,知识是我们接触最久的东西,而通常它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碎片式知识呢?因为使用度高,并且直接和生活联系。常常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彼时的“阳光”,那时的“花朵”,我们都想收留在脑中,只好都记下来。但是在碎片知识的背面是悬崖,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终究只能在知识的表层上闪耀,而无法支撑深入的探索,因为它不够完整、不够精炼。好比逻辑思维的形成,它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思考将内容清晰地串联起来,倘若遇上碎片化结点,就又要从头来过。
碎片化的生活,并非坏事,也绝非好事。运用碎片化的工作取代长期的工作来缓解拖延症和焦虑的人不在少数;运用碎片式的锻炼在不知不觉间增强体格;运用碎片式的睡眠来养金蓄锐……其实主要看怎么利用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临这样越来越碎片式的生活。
碎片生活虽然经常让人精神精力被消费,像是吃东西,吃的太多太杂,肠胃会无法承担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但如果吃的精吃的单一细嚼慢咽,对肠胃则是极好的帮助与保护。所以何不静下心来慢慢读一本书,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午饭之余做做冥想、睡前思考下人生、用几分钟看看窗外风景放松一下。
生活碎片化,即使可能会使注意力浅薄化、思维浅薄化,但镜子即使再破碎,照到的也还是自我,你才是操控者。别让碎片化的信息击碎了原本的生活节奏,别让碎片化的知识打乱了原本的思考,我们才是人生的主导者,拼图就算缺一角,图美是硬道理。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但让生活遇上一个完整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