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未必要往高处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了公理,常常用来勉励人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水往低处流”指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这无可非议。“人往高处走”则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也是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但是,人只有向高处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每个人性格不同,能力各异,如果所有人都想要往高处走,这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也不可能所有人的梦想都是要爬上自己人生的巅峰吧。我并非否定“往高处”走这种生活态度,但是如果真的不可行的话,换一条道路又有何不可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此宽广的世界道路,为何不另辟蹊径,去找寻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呢?
周浩,高考省内理科前五名,在家长的劝说下来到了北大,这可谓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但是一向钟情于机械拆分的他并不喜欢自己在北大的专业,于是他毅然决然的从北大退学,来到了北京的一所技校,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这种想法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都是荒谬可笑的,考上北大是无数中国高中学子心中的梦想,而周浩竟然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明明已经来到了最高学府,他却选择了低端的技校,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适合自己的才能算是最好的。
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成材的道路有很多,既然固执的往前走不能带给自己最好的,那么往下走一下又何尝不好呢?说不定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二:创新之必要】
古时候鲁国有一对擅长织麻鞋,纺白绢的夫妇,他们想搬到越国住居。有人听说这件事后,劝他们说:“越人赤脚披发,没有穿鞋、戴头巾的习惯,如果你们定居那里,一定会穷困不堪。”鲁国夫妇心想,正因此我们才有这一想法,因而,没有因别人的劝止而动摇迁往越国的决心,毅然决然地搬到了越国。在越国,他们艰苦开拓,终于改变了越人的习惯,产品有了广阔的市场。他们也因此成为富豪。
由此可见,创新是人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文学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
大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过:“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俄国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小说大师契柯夫最反对作家互相模仿,不加创新。我国文学家鲁迅是创新的典范。他一生创作的小说虽不多,但善于创新,作品的样式绝无雷同。唐人创新就有了格律诗,出现了诗歌的又一巅峰;宋人创新就有了长短句——词,豪放、婉约光照千秋;元人创新就有了曲,一座座诗的高峰都因创新而耸起,一颗颗文学巨星均由创新而升起。
商业繁荣发展需要创新。
唐元饼干公司创建于1947年。它成功地打入了国际市场,并做到长盛不衰。唐元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注重从实际出发,求新求变来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要。与此相反西安牙膏厂生产的连翘牙膏本已占领了西安市场,却不知创新,被广西“两面针”牙膏抢占了西安市场。名牌的“连翘”牙膏却逼得没有了销路,名牌也变得无名了。由此可见,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政治制度也需要创新。
商鞅变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实行变法。他的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秦国成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这一伟大功绩,商鞅功不可没。中华民族的崛起,孙中山创立的共和制功不可没。今日中国的欣欣向荣,毛泽东开创新的国体、邓小平改革开放都功不可没。前苏联因抱住一个固陋的体制不知创新,结果联邦解体,国家土崩瓦解,“苏联”不复存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学、商业、政治都需要创新,创新能为事物发展注入动力,能为事业注入生机,能为人生注入生命,总之它是成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