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品竹之德,与君共勉】
岁月的花絮总携带着缕缕温情萦绕心头,恍若那片深绿。竹,没有漫天繁星般的浪漫,没有淅淅絮雨的伤感,没有飒飒秋风般的撩人,唯有一身品德使其超然独立。竹之德,淡雅卓尔,品竹之德,愿与君共勉。
竹之节
竹林中春雨轻落,微风不断。竹叶如婆娑奏乐,置身其中便可闻到尘土混杂着竹叶的淡淡清香,少有的淡雅、平和。雨后的春笋长得极快,竹笋经过雨水的洗涤显得发亮,他们争先冒出新芽接受雨水的滋润,似乎这雨水是天空给他们的成人礼。
人们都说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寓意做人要像竹子一般有气节,而我并不这样认为。竹笋在长成竹子的过程中每长到一定的距离,便会长出一个节,甚至二十多米的竹子有时可能长到几十个节。它们每长到节的地方,其生长速度都会很慢,每长一个节,都像经历一次挫折、磨难。可他们却从未停止生长,继续向天空伸展,这应是奋进。
竹之花
旦闻桂花,十里飘香;暮闻桃李,沁人心脾,想必君未尝闻过竹之花吧!“竹之花,一世唯其一,得而逝。”说的是竹枝上如果开出细长花瓣的小花,那便意味着即将来临的死亡——干枯而死,往往还会波及到周边的整片竹林。
从稚嫩的萌芽长成竹笋,再从青小的竹笋长成顶天立地的高竹,直至它生命力最旺盛勃发时,从始至终净直独立,素面朝天,从不开花。只为在临死之前冒出簇簇白花,不为夺人眼球,引人驻足,只为开花结籽,繁衍后代,这便是质朴。
竹之文
千古多淡雅诗文,将竹写入其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中便提到独自闲坐幽静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苏轼也曾提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静坐竹林,闻竹韵飘香、看竹身扰乱、听竹叶沙响、便可至乱世于身外,至清幽于内心,独享一方素雅之境。
竹寻常易见,其品性却卓尔不群,有“新竹高干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风度,“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竹通过文章将其品性传于后人,清雅有韵的形在悄然中慢慢传递。竹,任劳任怨,为后人营清幽,平和之境,亦将其品质洒于后世,这可谓担当。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竹因其诸多品性誉为“君子”,故品“君”之德,与君共勉。
【篇二:品竹】
前几年种的毛竹一直没有动静,今年清明过后,居然长出新笋,诧异之余不免有些喜悦。
那笋高的大约有十几厘米,矮的却才刚刚冒出地面,参差不齐,如蓄势待发的火箭,傲然卓立。毛茸茸的外皮透出一股活泼顽强的生机,真是惹人怜爱。
在暖雨清风的爱抚下,新笋拔节疯长,才过数十天,便成蔚然的一片。竹身挺拔修长,竹枝却柔软纤弱,刚柔相济,更增加竹的秀美。而短剑似的竹叶却别有一番韵致,有的翘首望天,傲立于枝头;有的则俯视大地,敛容沉思。不羁中多了一份飘逸,放纵间添了一些清雅,错落有致,漏下斑驳的阳光。微风拂过时,竹影婆娑,翠袖轻招,地面上太阳的影子也随之晃动,时明时暗。
新竹的颜色较老竹浅,说绿则似乎少了些清新,说青则似乎少了些生气,姑且称之为青翠吧。远远望去,整片竹林仿佛一抹翠云,连天飘碧而又不失天然的淳朴。而置身竹林,则可感觉到竹之青翠洋溢在周围,蓊蓊郁郁的,到处跳动着竹的潇洒,到处勃发着竹的生机。在此出尘脱俗的地方,人的心情也宁静如水,把一切令人烦恼的事都抛诸心外。无怪乎古人能“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满腹的诗思,禅心犹如翠竹一般悠闲,怎么还会在意生活中的苦闷与烦恼呢?
古有诗云:“天寒修竹娟娟静,翠袖苍茫独立时”。诗人把竹比作佳人,以表明对竹的喜爱,我不禁产生同样的感觉。的确,竹之窈窕秀颀的身材及轻盈潇洒的仪态无不透出佳人的清姿雅质,无怪乎以竹为题的画比比皆是。
苏东坡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竹通人心,人随竹逸,故苏东坡一生虽仕途曲折,但他却依旧逍遥自得,坦荡闲适。他认为万般世事从来就像轻风吹过耳边一样,成败得失转眼都成虚风。他的这种飘逸洒脱的心态更可显露出他那旷达的人生态度,可见竹对人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
竹之宜人不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的精神,或许这才是竹的全部内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