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社会需要温情】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和朋友在街上游荡着,一句歌词如春风般从一条老胡同口想飘来,我们都停了步伐。“好老的一首歌!”朋友这样形容。确实吧,在生活节奏这般快的社会中,如此缓慢低沉的声音,怎跟得上人们的步伐。我们自学校一路走来,商场电视里鸟叔的骑马舞,理发店里《伤不起》的呼喊,手机店音箱里《爱情买卖》的背叛——人们或轿车,或摩托车,或自行车的速度,也伴随着这些流行音乐的曲调,快速地掠过一家家店面,一个个路口。没有人想要减速,没有人愿意停下来,这城市的柏油马路,留不下任何人的足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物质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的确有很多东西被淘汰了。就像那首歌,再次偶然听到,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有些东西确实留不得,像封建的制度应该丢掉,落后的生产力应该丢掉,墨守成规的思想应该丢掉……,可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问问自己,那些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敬业奉献——这些传统美德,是不是还存在?提起雷锋,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可“雷锋精神”这个名词,对于我们而言,是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是应试作文里拿来套作的话题,还是网络上乱改取乐的对象。有些东西旧了就应该丢掉,就像一件破衣,而有些东西越老越有味道,就像一坛女儿红。
我们一直在追问,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救人者溺水身之,被救者却悄然离去,连一声“谢谢”都没有的冷漠,还是为了把车停稳使乘客免遭伤害,自己却忍受着巨大痛苦的热心肠,是18人看到女童被碾却袖手旁观的无情,还是徒手接住从5楼坠下百余斤男孩的无私——在通讯如此便捷的时代,每日里这样的新闻也总能被传播,我们不得不思考,道德底线该如何划分。
我们不约而同地走进了那条老胡同,究其根源,那歌声来自一家修车铺,和这里的环境相得益彰,没有彩灯闪烁的电子视频的滚动广告,甚至没有一块像样的广告牌,只是门口摆着几辆自行车,桌上的老式录音机里,唱出这样老的歌。一位年近半百的大爷,仔细地用钞纸打磨着车杠上的斑斑锈迹,然后一遍一遍地拭擦。偶尔抬起头,乐呵呵地和过往的路人打着招呼。我能想象得到,他若看到自己替别人修的车能焕然一新地行驶在路上,该是多么骄傲!
生命需要阳光,社会需要热心肠。我们渐行渐远,歌声也慢慢淡去。我希望在下个路口能再听到这样的歌,那是我们的声音。
【篇二:种下一颗善良种子】
常言道:“好心必有好报。”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在英国的郊外,有一个人掉进了水里,在紧急关头,有一个农民飞奔过去跳入水中,很快就把落水者救了上来。
被救者是一个贵族家的孩子,他的家人拿了很多贵重的礼物去农民家致谢,可农民都没有要。后来,孩子的父亲决定将农民家的孩子送到伦敦的一所好学校,而农民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农民的孩子到了伦敦的学校后,努力学习,最后被皇家授勋封爵,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佛莱明。而那个贵族家的孩子在二战期间得了严重的肺病,但经过青霉素的治疗最终痊愈了,他就是英国的首相丘吉尔。
因为农民救了贵族家的孩子,贵族也回报了农民,而农民的孩子反过来又救了贵族的孩子。善良的种子力量是无穷的。
还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一天,几个孩子在花园里玩。突然,一个孩子掉进了一个大水缸。那个孩子便大声呼救,其它孩子都慌了,没有办法,有的吓跑了。这时,司马缸拿起一块石头砸向水缸,结果缸破水流,那孩子便得救了。事后,被救孩子的父亲带着他去司马家谢恩。此后,每年都到司马光家送礼表达谢意,后来还修了“感恩亭”纪念。后人还成了基金会,供贫困学子上大学,照顾孤寡老人,一直都没有忘记感恩。
善良是一粒种子,如果你愿意种下它,就会开出更多的花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