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化相关作文

【篇一:阿城精选读后感】

在“世纪2文学60家”中,排在第46位的是阿城。寒假无聊时,我随意翻起一本《阿城精选》。阿城的文字很平凡,甚至有点俗。各种乡下人的口气层出不奇。故事本来是以上世纪文革时期颇多,但至今读起来,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意味。

譬如第一篇——《棋王》,讲的就是下棋高手王一生的可喜可悲的一生。一个青年家中困难重重,首先寻求他的生活保障,然后寻求活下去的新理由:弈棋。从那以后,其余的事接踵而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平平淡淡的叙述着那个年代经常有的故事。正是文革,一浪打下去,插队的人多得让人眼急、让人心慌。各种纷战,苦的更是学生。故事就在习以为常的分别、离散中,缓缓道来。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一个时代、一代人,就像绿皮货车上的相遇,一如那个不幸的棋手——即使在棋场上赢了天下,也辜负了自己。这种文章,只有用人生经验才写的出来,让人感慨。

一个作家的文字,往往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荣的爸爸找来小龙的爸爸,说,奶奶的,这回可使着真家伙了,红革造那帮子还闹腾个屁!”《节日》里这样写道,读第一道时,只一眼看上,觉得是口语化,又惊讶堂堂文豪竟然写这样的话,似乎俗气,但却谈不上讨厌,;近日又读来,忽然又回想起前章页的一段话“听好,我每次出一个题目,这样吧,也不出题目了。怎么办呢?你们自己写,就写一件事,随便写什么,字不在多,但一定要把这件事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别给我写什么花样,什么‘红旗飘荡、战鼓整天’,你们见过几面红旗?你们谁听过打仗的鼓。分场的那一只破鼓,哪里会震天?把这些都给我去掉,没用!”阿城的意思显而易见:应以正确的方式、朴实的方式去写作。王蒙曾评价“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

也许正是手法的简练使阿城的读者最为感动。原来作者是用一种近乎古汉语的代替了一种很口语化的语言。

阿城致力于细节的描写,而这些细节特别意味深长,对《棋王》地主人公“吃相”地描写非常有名:无情被剥夺了一切的知青,还是内蒙古里旗地头头,在中国农村深处安排会餐,其实质,就是“吃”这样一种事实,而阿城作为经历过的人,对这类氛围描写十分出色。

阿城给当代中国文学带来的巨大的独创性,是它的魅力所在。各有千秋的小说巨匠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篇二:这作文】

说起“这”这个字,很多人都不在意,因为基本上我们说的话里经常都能用到,也没有在乎过他的读音。因为太不起眼了,在我们班里却成了不可读错的字。

为什么不能读错呢?因为老师读课文时候,大家经常给她挑毛病,出现错的的时候,老师会认真改正。也是因为这样大家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特别认真。在一顿长篇大论即将完美结束的时候,老师偏偏读错了。“老师,你读错了!是zhe这段,不是zhei这段。”看吧!多不给面子,偏偏鸡蛋里挑骨头。老师认真的改过。不过这样一来,班级里活跃了不少。

接下来老师开始带大家分析课文,说的话里经常有“这zhe”这个读音。同学们又当着老师的面要求老师改正,也许是“这zhei”这个音在咱们东北太口语化了,特意的去咬文嚼字,感觉很多话都不好听了。老师为了告诫自己这个不能再读错,问大伙怎么办?同学们开玩笑的说:“写100遍。”我们都在想谁这么大胆,喊罚老师写100遍,老师肯定会横眉立目的。没想到老师真的在黑板上写了100遍,还笑呵呵的说以后努力的去改正。

老师留了关于“这”这个字的日记,希望大家也都铭记于心,说好普通话。

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羡慕我们班的和谐啊?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