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锐相关作文

【篇一:青春本应锋芒毕露】

青春是一把刀,锋利又敏感;生活也是一把刀,厚重而敦实。在青春与生活一次次地相碰中,青春锋利不再,渐渐地钝了,变得“圆润”——这被称作“成长”。

我相信,青春在生活中成熟,但我不相信成熟的代价就是青春老去。

青春是一把刀,一把刚刚铸出、锋芒毕露的刀。青春像这样一把刀,渴望披荆斩棘,一露宝光。这把刀锋利又无所畏惧,敢于尝试一切,不甘居于人后。

生活是一把刀,一把重若千钧、深不可测的刀。这把刀悬在青春之上,给人以压力。这把刀不断落下,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每时每刻改变着人们。

当青春与生活相碰,青春不一定卷刃。美好的青春怎会轻易被生活所屈服?青春本就是锋芒毕露的年纪,谁人年少不轻狂?当青春与生活相碰,青春反而会更加锋利,如若不然,青春又如何被称为青春呢?在我看来,生活更像是一块磨刀石,青春与之相碰,越磨越锋锐。

青春的锋利,不是做事草率,行事鲁莽。青春的锋锐是一种一往无前的信念,是一种说做就做的作风,是一种敢想敢为的态度。

回到20世纪,那个充满压迫与抗争的年代。国内旧制度腐朽不堪,国外列强虎视眈眈。中国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1919年5月4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始了,随着巴黎和会中国力争主权的失败,中国人民发出了救亡图存的怒吼,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学生是主力军。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群正值青春的少年少女为了中国的未来,押上了自己的青春,为的是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一群少年用自己青春的锋芒打开了新民主的大门。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证明了青春在生活的苦难中只会越发昂扬,更加锋利。

毛泽东,年仅27便参与成立中国共产党;周恩来,12岁更是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孙中山,28岁便成立兴中会,志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我并未看见因为列强入侵,毛泽东放弃了共产主义;我并未看见因为社会落后,周恩来放弃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我并未看见,因为亡国灭种的危机,孙中山停止了革命。

试想,假若青春真的被磨去了棱角,我们将不再是自己,而是一群行尸走肉!

我们再来看看科学的巨人们。伽利略,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之时,年仅25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不过26岁;牛顿,经典力学之父,发现万有引力之时23岁。这些不过是20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是科学的巨人。

青春如刀,经过生活的磨砺,未被磨去棱角,而是将棱角藏在了鞘中。鞘中,更加锋利。

在青春与生活的一次次碰撞中,青春更加锋利,愈加精彩,这才是真正的青春。

【篇二:韬光养晦方可永存锋锐】

当我们在观看杂技表演时,我们会惊叹演员技艺的高超,可谁又想到台下练功的艰辛?只有那隐藏于台下的勤苦,才能成就台上的辉煌。

楚汉战争时的项羽便是一个很好的反面典型。在那个丛林法则的社会,项羽拼接自己的武力灭亡秦朝,但他年轻气盛,不懂藏与露的道理,四处张扬武力,西征韩,北伐齐,穷兵黩武,然而灭亡于刘邦之手。原因就在于它太过张扬,炫耀实力。而刘邦深谙韬光养晦之道,当项羽伐齐时,他还师三秦,在荥阳之战中,刘邦以守为攻,瓦解项羽军心,最终使项羽自刎。这就是积蓄自己的力量,于关键处发挥。

藏与露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只有韬光养晦,才能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晋代的文学家左思并不才高八斗,相反年轻时还因愚钝被人取笑。但他立志写一篇三都赋证明自己。于是,十年内他刻苦读书,以致处处放有笔墨。十年后,悟百家之言,化千仞为阶梯,写出的文章使洛阳纸贵。若无这十年心血,十年寂寞,怎有现在的才学?经过这十年的努力,才使他下笔如有神。

道德经说:“和其光,同其尘。”是讲大道隐于平常中,只有广泛积累,广泛吸收,才能有所作为。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祖狄闻鸡起舞,才有日后北伐;韩愈博览群书,才成为一代大家。大漠十年面壁,终成武学泰斗。所以,惊人之举必有韬光养晦的基础。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剑犹如此,人有何堪?只有经历隐匿于黑暗的风雨,才会展现令人惊羡的风采。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