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给诸葛孔明的一封信】
孔明先生亲启:
幸会!
小生近来少闲,一日无事,偶阅书册,见一文曰《诫子书》,乃先生之作也。幸得拜读,竟似滔滔江水澎涌不息,向不说之情消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之言善哉!读书之士,非读书读书而已。不知“静”则无以修齐,不知“俭”则无以持家,何“读书”之有哉?思予之行,一得辄险,一失辄躁,意利誉得失甚矣,乃不静;见美欲得,喜新厌旧,好奢浮之物过矣,乃不俭。幸齿尚幼,不失改过之机,非则渐堕乱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先生初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乃心持淡泊宁静,更无旁鹜耶?思予之期中试,国文试毕,乃思已作之文不佳,而终日惶惶不安,致失利于算术之试。予不思静心而审,乃愈慌乱,遂惶惶又惶惶,终全盘皆输。顾予之试,并无他国,乃焦躁不静四字而已。却不应“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矣?予之母常言:“子之聪惠甚矣,但不细思静审而急下笔,遂常无缘于满分。”予尝不甚意之,今复思来,始如母言之善。乃谢先生之言,通予之七穹耳!
视君之文末,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乃忆昔孔子之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予虽尚黑发,亦知时日疾如白驹过隙,仍不免惰怠,好与同窗作言语之嬉。今日闻先生语之,乃悟。若不持勤勉,则业不精,行不成,老非游手好闲,而衰败枯残耳!向乃小生不惠,今既知理,定不负光阴矣!
敬颂钧安,书短意长,不悉。
刘佳艺奉上
2017.11.22
【篇二:中华情中国梦】
中华民族像一颗东方明珠,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熠熠生辉;中华魂似一盏长明灯,在历史的变更中昼夜长明;中华美德则似一棵千年古树,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凝聚着古今无数智士的伟大是情操,生生不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华夏之地自古崇尚“公而忘家”“精忠报国”。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以报国为追求,在民族危亡时期,挺身而出。“我以我血荐轩辕”;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关心国家命运。心记民族危亡的优秀人物,有口皆碑,流芳百世。
不屈不饶,勇于奋斗,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向来是严酷的。我们的祖先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用辛勤的汗水,开拓山河,建设家园,发展文明,铸就了不向困难低头,舍得吃苦耐劳的民族传统。“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开拓精神,“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砥砺之志,向来成人民所崇尚,敬仰和效仿。
力戒糜奢,克勤克俭,中华民族向来清廉节俭,前千百年来一直以俭为本,以朴为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恒念物力维艰。”十分珍惜劳动成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视为生活的宝鉴。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从孔子提出的“孝”开始,对父母尊重,赡养,被认为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不孝,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由对父母的孝敬而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爱幼,童叟无欺,敬老尊师,被认为是衡量社会风气的重要标志。
尚德重义,厚德载物,古人强调立身做人,品德为先,道义为上。“认为美好的品德能够容纳天地万物,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名信重泰山,利誉轻鸿毛。”这种传统美德创造了无数舍生取义,公而忘私的优秀人物,创造了敦厚,纯朴的民族性格。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把个人的理想,心愿和抱负,化为立志国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为祖国明天的辉煌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