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心动不如行动】
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人有雄心壮志,可不愿意把心动付诸行动,结果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见,再豪迈的雄心壮志,如果不付诸行动,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身边就不缺少这样的例子。我之前有一位同学,我叫王文杰,论口才在班上谁也敌不过他,每当班上开辩论会的时候,他总是说得头头是道,就连老师有时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能言善辩,同学们则常常为他新奇的想法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他却很少在学习上下功夫,除了语文成绩尚可外,其他学科的成绩平平。而我班的李庚龙,虽然平时不善言辞,但学习刻苦踏实,成绩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关键在于前者光说不练,后者则用行动说话。可见,心动不如行动。
这种口头上的将军,行动上的矮子,自古以来就有。
还记得战国时代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先生吧!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就连他那英勇善战的父亲——老将赵奢都说不过他,因此他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其父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则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进赵国,赵军在长平对抗敌人。那时赵奢去世,老将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击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已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击,死搬兵书上的条文,结果使得四十多万赵军全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可见,崇尚空谈而没有实际本领的赵括,不但害己,而且误国。伟人毛泽东曾把这种人形容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人的浅薄和无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从上述故事中吸取教训,把美好的理想与踏实的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方能有所作为,因为心动不如行动。
【篇二:真英雄作文】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三国演义》不仅向世人展开了一幅瑰丽的历史画卷,还塑造了一组宏伟的英雄群像:“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随机应变信如神”的刘玄德,“马骑赤兔行千里”的关云长,“一声虎啸退曹兵”的张翼德……乱世之中,三国鼎立,谁是真英雄反而难辨难分了。
周瑜,“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打起仗来可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谓既有智商又有颜值。但我不认为他是真英雄,因为他心胸狭隘,被诸葛亮三气之下竟吐血身亡。
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收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六出七擒。论口才,他舌战群儒,令吴国满朝文武哑口无言。但我不认为他是真英雄,因为他不懂得辅佐合适的君主,鞠躬尽瘁,也未拿到江山。
我认为,真正的英雄是曹操。
他不仅武艺高超,神机妙算,还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对自身的.勉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他对世事的感慨。
他不仅保持自身的修养,还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刘备虽贤德,儿子刘禅却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曹操之子曹丕,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8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因此,魏国率先灭掉了吴蜀两国。
我,也要做一个真英雄。虽不能驰骋疆场,但我可以称霸考场,创造辉煌。虽不能招揽贤士,但我可以善待同学,得到信任。
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让青春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