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最美的风景】
有人说,日本的富士山最美;有人说,迪拜的高楼大厦最美;也有人说,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最美;而我想说,泰州的望海楼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静下心来,远离外界的纷嚣,走进竹林,品古人之道,宋代文天祥写的《泰州》,清代孔尚任写的《宗定九自广陵来访、黄仙裳、交三、秦孟岷即席分赋》,赵朴初写的《踏莎行》……,让我印象深刻的要属清代王士禛写的《冬日登海陵香阁》了,“槛外红梅初吐萼,千枝万朵压檐低,淮南斜日登高阁,目极寒芜雪涨溪。”
沿着竹林向前走,便可看到“宋城古涵”四个醒目的大字。“公元二00六年八月二十二日,重建望海楼发现此宋代遗存,并出土完整陶器3件、破碎残器4件和13枚五铢钱;经省文物专家组鉴定,此遗存为宋代城墙的排水设施(水涵洞),可列为考古重大发现。”
看完“宋城古涵”,不远处便是“古城地雕”了。
一阵“哗啦啦……”的声音打断了我顺着导游讲解的思路,急切寻找声音的来源——前方有一座小小的瀑布!白色的流水如同一条白色的绸缎,不由得让我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
走过一条林荫小道,便来到了望海楼的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的正上方一块蓝色的木板上,写着“望海楼”三个烫金大字。它高约31米,内部面积两千多平方米,每一个向上翘起的飞檐上还都挂着一个铜铃,一阵秋风吹过,那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在和我们打招呼,进入到楼里面,经过楼梯,来到楼上,就可以看到一副壮丽的画作:一片汪洋大海、一轮红彤彤的旭日,还有一座被海包围着的望海楼,名曰“海天旭日”;猛一仰头,看到的是额枋上的一个圆形金色龙凤雕盘;站在楼上的我,瞥见,水边的柳树低垂着长长的“青丝”,透过柳叶,看见几许细银子般的浅波,散发着时光纯净的味道。
空闲时,何不去看一看身边最熟悉的风景,去品一品家乡的魅力,不要总是停留在两点一线之间,让我们放下包袱,别错过身边最美、最熟悉的风景!
【篇二:壮美的背后是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幅寥廓苍茫的画卷,千百年来无数次触动着世人。这种触动源于对自然深深的敬畏,以及因之产生的一种叫做“壮美”的感受。而壮美的背后是什么呢?这种深沉而厚重的力量,何以一次又一次触动心灵?
我们也许会想,“壮美”源自大自然本身雄奇诡谲的力量以及相比之下人作为渺小短暂个体的无力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一种永恒美、动态美;“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则是一种悲剧美、哀婉美,一面是强大永恒的自然力量,一面是蝼蚁般卑微的人的存在。在这种鲜明的反差下,人只有“咏歌之嗟叹之”,拜伏在广袤的星空下,带着幽微而又豪迈的气质,去真诚又敬畏地歌颂大自然了。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罢了。在这种力量的对比中,仅仅看到“大”与“小”的分别,是一种静态的表象。人对自然仅仅是无力与敬畏吗?自然只是人顶礼膜拜的“神”吗?为什么在敬畏的情绪中,还流露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悠远深沉的哲学思考,乃至“从天而颂之,何如制天命而用之”的高昂力量?
其实,壮美有一种悲剧般的特质,这种悲剧感源自人与自然微妙的关系:依存又矛盾。人从未向自然屈服过,时时在以自由意志抗争必然法则。在漫长的抗争中,人利用感性感知自然,利用理性认识自然。在壮美面前,我们绝非蝼蚁抑或婴孩,而是有灵性的个体。
人的力量固然渺小,文明刹那间甚至会荡然无存,但人懂得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自然,用短暂的生命学习知识,以把握自然纷繁的规律。因此,在壮美面前,有敬畏,有无力;但也有意志,有崇高。人懂得用真实的存在感触自然,用深邃的思想照亮宇宙。
壮美背后,是自然的伟大,更是人的崇高。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崇高的对象只属于自然界,崇高的本质却存在于人的精神。
人的力量,更值得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