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又是一年月明时】
“皓月当空宝镜生,云间仙籁细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又是一年月明时,宁静的夜晚将不再宁静。眺望长空,月亮徐徐升起,越来越明,越来越圆,天空拉上了黑色的帘幕,圆月摇身一变,俨然已经成为了明镜。
可我知道这并不是快乐的月亮,它虽然居高临下俯视万物,但却是沧海一粟;它虽然明亮高洁,却仅此一次;它虽与云雾相伴,却又孤苦无依。
有人说,月亮是团圆的象征,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寄情于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圆月承载着人们满满的欢喜,浓浓的思念,月亮如同存在于天地间硕大的镜子,照亮了黑暗的道途,照亮了人间的心灵。
某些时候,我想:月亮或许是寂寞、悲伤的象征。从古至今,无论是一国之主,还是布衣平民,都习惯将自己的离殇别绪寄予月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四首》所表达的感情不正如此吗?
月亮总是不能完美,始终带给人伤感。
我注定最喜欢月的,因为月是最清凉、平静的,与世无争,自带清幽。每当我独自徘徊在夜晚的路上,总是不自觉得抬头寻找月亮的影子,我喜欢月亮的温柔与安详,她不像太阳那么急于求成,又或者骤然将大地烤熟,只是温柔的注视着人间的一切。
俯视万物,包容一切,这便是我心里的月亮,偶尔也希望它犹如山河江海那般,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胸襟与气魄,但这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
【篇二:明月下的心愿】
“皓魂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这便是唐代诗人李朴笔下的中秋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得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月亮犹如玉盘一样圆润明亮,所以就有了“中秋月正圆”的美称。而在这一天,我也真正感受到了中秋的魅力。
中秋节这天,大街上极其热闹。白天,菜市场里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来来往往的人们手里拎满了食物,大家都在为着晚上亲人的团圆美食做准备。
然而白天虽热闹,却比不上夜晚。天刚刚黑,耳边便响起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在我听来,这个声音甚是好听。饭后,我、妈妈还有大舅相约到广场赏月。
广场上有跳舞的、赏月的、卖东西的……每个人都是那么开心。只见那繁星点点的天空上,一颗一颗亮度不一的星星围绕在月亮周围,使这圆月更加迷人。
我坐下来准备赏月时,突然旁边出现了一束火光,一回头,原来是有人在放孔明灯。“难道附近有人卖孔明灯吗?我已经两年没有放孔明灯了。”我环顾四周,果然发现了有人在卖孔明灯。
我急忙跑过去,拿钱买了一个,怀着快要按捺不住的喜悦,把孔明灯准备好,向大舅借了打火机,开始点火。刚点着火,我准备把灯放在地上,让它燃烧一会儿,这样才能飞起来。可我刚把孔明灯放下,火突然就灭了。我只好又点着了火,这回,我总结了上次的经验,总算没让火熄灭。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孔明灯也一点一点鼓了起来,马上要飞起来时,我把孔明灯向上一推。可是刚飞起来,它悬在空中踉踉跄跄,好像随时会掉下来,我赶紧跟上孔明灯,生怕它会掉下来,大约飞了十米后,才稳稳当当地慢慢飞了起来,我闭着眼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这个孔明灯能够带着我的愿望越飞越远。
放完孔明灯,我们准备回家献月亮。摆弄水果时,我从妈妈的手机上看到了罗老师做的西瓜花。我一时兴起,也想做一个。
我拿来一把水果刀,一点一点地把西瓜从中间切出锯齿形,左一下,右一下,一会儿就做好了。外观虽然还行,可里面却有一个坑看着不那么满意。献了月亮,我和妈妈吃着水果,看着中秋晚会,听着一首首优美歌曲,这一刻心里感觉很温暖。
我想,懂得珍惜这美好的团圆时光,或许这才是中秋节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