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世相关作文

【篇一:爱心开在细枝末节】

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深。类推之,爱心只有开在细枝末节,方能如淡淡梅花香染万世,亮耀千秋。

芜芜杂世,光怪陆离的欲望背后,往往掩盖着人们日益憔悴的精神,以致于有人说,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开在细枝末节,讲究的便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有人言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却很难!”那是因为爱的不老树想要开花,就需要有爱的人持之以恒地用爱浇灌,陪着它含苞待放,然后在某个星星闪动的夜里,它悄然散发芬芳。所以说,任何爱的表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我们常说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大爱,也只有放在细枝末节才能体现。这种体现需要时间,需要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

你我共识,爱不讲究回报,但你我明白,这种回报在付出的同时就已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清香无色无味,无形无影,却足以沁人心脾。事实上,每一个付出爱心的人,他所要的,只是一种助人的快乐。这种快乐无须如滔滔黄河水,奔流永不退,它只是一种能够感动自我的感动,而这种感动不必惊天地,泣鬼神。因此,对我们个人而言,让爱心开在细枝末节,才能收获更多的更细微的快乐与感动。

爱心开在细枝末节,从此爱与快乐便不会决裂,感动也不会枯竭。从此倚窗,千秋万代,轻念诗行:“飘落的雪花,带不走凝固的艺术,穿越时空的凝重,不会恋恋不舍,在心的愿景里,在灵魂深处,等待下一个夏天,下一个花开两袖香满心间的世纪。走过一季又一季轮回的快乐,却永不会悲泣。”

【篇二:处处莲花开读后感】

“在这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要有的;在这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要有的;在这个鲁莽的时代,温柔是要有的……只愿人人心间莲花开。”迎着一卷墨味书香,我,缓缓翻开了泛黄的纸页,踱步进入林清玄缔造的“另类桃源”。

第一次拿起林老的书,没有那么多的注定,更无平身所期待的巧合。只是孩童单纯的向往吧。白净素雅的书画上镌刻着五个浓墨泼洒出的大字——《处处莲花开》。一瞬的邂逅,让心无由的安静,就若一桶掺着荷香的月光从头顶缓缓倾泻,释光散香。我只想觅一个角落,安安静静地去了解这本书,认认真真地去访寻这个人,无关任何嘈杂。

开卷。一页页白纸黑字,更像一朵朵倾尽温柔描绘出的芙蓉花。每一字,朴实平淡,却又是在平淡中酝酿出一个最纯最净的世界。林老说:“以平凡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思,以温柔心除挂碍。”是了,说出这样话的人,怎能不拥有一个至善至美的心。怎能不从繁杂中道出一缕禅意?心又澈了一层。

细品林老的书,总会发现,书中万千总转过一个“禅”字。无论是处处绽开的莲花,还是一壶温来下酒的月光,亦或是缠绵于诗词间的微微茶香,佛性,深入其每一寸。也许是和两次隐山修行有关吧,林清玄执着于将最深奥的禅意化入笔下一纸素笺中。也有人嘲讽林清玄,他们说,林清玄文章的禅意总是浅之又浅,无需多想,早已自现,这样的文章只称的上“伪禅”。对于这样的评价,我是否定的。一个比喻便能尽述我的思量:林老就如一座跨越人佛两界的桥,他将佛性的“净”遍洒人间,诚然,他也将尘世的情怀融入“禅”中。“心美则万物皆美,情深则万象皆深”,这便是林老对“禅”最好的解读。

莲花处处开,香意自散来。我欣赏林老的这份通彻,更愿意将林老对文字的追求化为我笔下的源源动力。

我多想要似林老般书写下如水如境的生命之态。我愿意在缱绻杂世中以情思、以淡然去凝结一抹厚重墨香。我渴望以己之笔,去勾勒出一条缓缓漫过赤裸脚踝的浅溪,让文字的畅意四散开来。我向往笔下的文字能还读者一份本心,诚如林老的文字之于冷血杀人囚犯。我在这边仰望那头林老那座高山,一颗飘忽的心似一页汲满灵气的白纸潜入无尽海底,懂得沉淀累积,无关功名。

最后,谨以林老的一句话作为这篇小感的结尾:

我愿意学习蝴蝶,再次蜕变,再次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头,也不忧伤。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