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温州传统美食】
炒粉干是我最喜欢的一道温州传统美食。
我最喜欢吃的粉干,是永嘉的沙岗粉干。永嘉枫林镇西北的新坊、?炉、兆潭、东岸庄、徐家湾等村庄统称沙岗,这里的农户向来以制作粉干为副业,故称为“沙岗粉干”。
据《永嘉县志》载,沙岗粉干远在宋代就已成为食中佳品。现今仍然是楠溪江的旅游美食,是永嘉县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制作粉干这项手工技艺,还被申报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沙岗粉干经过包装,便于携带,并出口境外,这可见沙岗粉干历史悠久,十分有名。
沙岗粉干之所以能别具特色,原因很多。在原料上,选用的是上等白米。在制作工艺上,改燥磨为水磨,改蒸粉为煮粉,同时选用的水质好。待烧至半熟时,改臼舂为水礁反复捻捣,直到捣透。因此,粉团粘韧,压出后细如纱线。压出的鲜粉干直接晾晒,先经过竹熟,然后扎成贴,再放到竹帘上边摸边晒,使之条子分散而又结成一绞。晒干后的粉干,按四绞为一重,叠置于粉干箩里,然后手挑销售。此外,沙岗因地处楠溪江边,沙丘广阔,东南风沿江南上,粉干快燥易干,故此外熟耐煮,其味鲜美,炒食皆宜。
当一碗热腾腾的粉干端上来的时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根根细细的粉干上铺着一层薄薄的猪油,泛着金黄的颜色。粉干条条分明,没有粘在一起的。
粉干上的炒蛋、卷心菜、胡萝卜等配料,皆为丝状,为其点缀了一番别样的色彩,乍一看,仿佛就是大片金黄色的稻田中,有几块蔬菜田。
当筷子轻轻插进炒粉干的时候,很快就会陷下去,因为它实在是太糯太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多吃了几口粉干。
夹起粉干,热气迎面飘来。轻轻吸几口,恐怕粉干的香气早就填满了整个鼻腔。
嚼着粉干,一股油香在口中回荡,但实际吃起来去不油不腻。细细品味躺在舌尖上的粉干,嚼成几段再咬成细末将其咽下。粉干的香味依然在唇齿之间回荡。
沙岗炒粉干,是我记忆中抹不去的家乡味……
【篇二:打年糕】
说起年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快过年了,我们这里有几户人家聚集到一块,要开始打年糕啦!我和奶奶迫不及待地到邻居家看打年糕。
那儿的人可多啦,大人、孩子、老人都簇拥在一起,有说有笑地聊着年糕。小朋友们蹦蹦跳跳,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充满了好奇心。
首先是搓粉。只见几位大妈把糯米粉放在扁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这放水很有讲究,放太多不行,放太少也不行。究竟放多少,全凭老师傅们的手感了。原本一粒粒的小颗粒被“凝聚”在一起,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雪娃娃。
接下来,就要把粉倒进大木桶里蒸。一个大伯熟练地操纵着,周围的几位大叔忙上去帮忙。有几处粉可调皮了,赖在上面不肯下锅,但最后经不起地震似的摇拽,纷纷滚了下去。一位老爷爷负责把火。这时,人们纷纷转移“阵地”,跑去看老爷爷蒸粉,“年味”和粉混在一块儿,跑进木桶里啦!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粉就蒸好了。大伙儿把充满香味的粉放到一个大碗似的石臼里,准备打年糕了。
终于等到这一刻了,旁边的大人和我连忙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一瞬间。
只见大伯用手拨了拨粉团,拿起一把大锤子开始打。“咚!咚!咚!咚!”每一下都那么有力,带着浓浓的年味,仿佛是礼炮敲醒了“年”,迎接新年的到来。“咚咚!咚咚!……”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这声音敲进了每个人的心房,告诉大家:新年要来了!
打年糕是个力气活,每打会儿,就换得个人继续。换人的过程中,一个大叔就马上过去把粉团翻个身,生怕粉团硬了。轮了几个人后,粉团渐渐成型了,变得越来越糯了。大家又急忙把粉团搬到木板上,两人一拉线,粉团就切成了一块一块的。年糕诞生了,香气四溢!
我们吃着又香又糯的年糕,心里开心极了!它预示着大家新的一年“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