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书香芬芳】
书籍,是一位知心的好朋友,能与我们交谈生活,体会心得;书籍,是一位良师,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充实我们的大脑;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的脑子不会饥渴。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进步的阶梯。”列宁曾经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周恩来曾经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宋庆龄曾经说过:“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成果。”孔子曾经说过:“学习时习之,不亦乐乎。”可见,书籍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啊!那些有名的诗人、学者,都是因为每天废寝忘食的读书、看书、积累,才有了今天如此非凡的功成伟业。
书籍,就如同一个面包,为饥饿的人们送去美味的食物;书籍,仿佛是一艘渔船,将人们渡去对岸;书籍,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为迷失方向的轮船,指引方向;书籍,就像一件温暖的毛衣,为我们带来温暖;书籍,好像一杯开水,为干涸的溪流增添水分;书籍,仿佛是一朵鲜花,为世界增添光彩;书籍,犹如一颗大树,为人们带来阴凉;书籍,就像一场秋雨,为人们带来神清爽;书籍,仿佛是要根小草,给我们的眼睛放放假。
孔子,他是一位智者,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为够渊博,为了寻求知识,他风餐风宿露,日夜兼程,只为去拜见一位学问并不比自己高的老人,请他收下自己为学生。大家都过这样一条歇后语:孔夫子搬家__净是书。说的就是孔子家有许许多多的书,从书中获取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左右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大家看,孔子因为多看书得到了这么大的名气。
书,就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要多多的拜访,多多的交更多的朋友。当然,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我们的书籍,把他们收集起来,可不能撕毁,丢弃我的书籍。
只要我们多读书,多积累,我们就是明日之星,明天的智者。
【篇二:也谈“学而时习之”】
《伦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见,复习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和班里的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交流时都认为:“学会了复习,就掌握了考试成功的一半。”总的来说,复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生活中,我把复习分为“小复习”“中复习”“大复习”三个阶段。
先说“小复习”。小复习就是每节课,每天进行的复习,课后复习,即每上完一节课后立即进行的复习,这种复习有“趁热打铁”的效果。每次老师宣布下课后,我总要大体浏览一下老师上一节课所廛的内容,精略地复习一遍,有时把易混、易错、易忘的知识抄到我们经常在跑操、排队、打饭时看的那个小本子上,以便“温故而知新”,还有,每天晚上休铃后,可以大体想一下今天老师讲了什么内容,讲了几个概念、几种解题方法,第二天自习时可以先大体翻阅一下,这样一来,在零零碎碎的时间内就进行了三次复习,一般来说,学到的新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已经“生根发芽”了。
要使“生根发芽”的知识更加牢固,就需要用水来浇灌,这水就是“中复习”。“中复习”就是在某一单元结束后进行的复习。这里的单元不一定就是指课本上的单元。可以比课本的单元略大,也可以比课本上的单元略小,完全依据对知识的掌握来定,如果觉得课本上的单元略大,复习起来复担过重,完全可以将课本上的单元拆成两个单元。反之,如果感觉书上的某个单元内容不多,也不妨与下一个单元合并到一起,进行复习,在具体操作时,我采用的是“吃大灶+吃小灶”的方法,即跟着老师走,同时自己找资料看。在跟着老师走时,一定要把知识中易错易忘之处整理下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知新之树“常新常绿”。
“常新常绿”之树更需要我们精心地苛护――这正是它结果的时候,这就是让我们搞好“大复习”,搞好大复习,最重要的是跟上老师的步伐,打牢自己的基础。我从来不在考试前期漫无边际地做题,只要把老师讲给我们的弄明白就行了,就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还有一点,就是张金道老师讲给我们的要笔不离手,勾画出自己的生疏,疑记的知识点或随时写一写,以求加深记忆,这样,复习的目标就可以很容易达到了。
以上就是我复习的方法,但“学无定法”,希望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