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秋月儿分外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虽不能像苏东坡那样举杯邀明月,只好手拿月饼,坐在阳台上,跟着这清爽的风儿,观赏这迷人的圆圆的中秋之月。
等呀等,那一轮金色的玉盘渐渐的升起来了,隐隐约约带一点儿光晕,这倒更显出月儿的美,让人很陶醉。月儿旁边有一些云儿,但不像太阳下山的晚霞那么的灿烂,被月光一点点照着,仿佛披在月亮小姐身上的轻纱一般,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天上还有几颗小星星点缀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怪不得人们说“月朗星稀”呢,的确是这样啊!
渐渐地,夜沉了!月亮越升越高,月儿小了,但变白了,月光比之前亮了许多,把大地照得很明亮,那窗前的景物,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月光穿过树的缝隙,在地面上洒下斑斑驳驳的影子,美丽极了!树叶带着柔和的月光,在小小的风浪中发出一点点小小的“沙沙……”声,别有一番情景!嫩绿的草丛中,一些小虫儿也沉醉在这月色中。“唧,唧,唧……”“叮,叮,叮……”和着树叶的沙沙声,它们好似在演奏一首美妙动听的《月光曲》,由树叶指挥,虫儿伴唱。
突然,我隐约听到妈妈在哼着“八月十五月儿圆呀……”我想着,要是天上再有更多星星的话,那岂不是更美!
【篇二:中秋月儿圆作文】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月饼的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秋节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我对月亮倍感亲切。
【篇三:中秋月儿分外明作文】
【篇一:中秋月儿分外明】
古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今有人类登月的壮举。月亮还是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对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多少人曾经为月亮的美丽感叹不已呀!望着皎洁的月亮,忽想起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秋。“靠,我还以为是明天,玩傻了……”但细望玉婵,觉得中秋的月儿分外明。
看得入谜,妈妈叫我几次都没注意,“帮忙端菜,一会儿吃饭。”
没一会儿,二叔他们来了。开饭了,我好饿啊!
“一家老少堂前聚,美酒茅台饮数斤。”当然,没那么夸张,爸爸开了一瓶红酒。我习惯加点雪碧,否则怎么喝得下去。二叔送了一些月饼,虽然我不喜欢吃,但我却对月饼的由来很感兴趣。爸爸边喝着酒边讲。“元末的时候,由于中原人不愿忍受外族的欺压,朱元璋一行人想在八月十五起义。由于官兵的严密监视,要传播消息联合他人很困难。于是他们在纸条上写‘八月十五起义’然后放进圆圆的饼里。别人吃饼时发现纸条,纷纷响应起义,继而推翻了元王朝的统治。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便把那种饼叫做‘月饼’。”我听了之后非常震憾。
晚饭后,就上楼玩电脑。在群里发祝福之类的。我和他们讲了月饼的来历,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没过多久,我们去楼顶阳台看月亮,非常的圆,就像桌上摆的月饼。凝望着,发现月亮与平时真的不一样,多了许多可爱之处。
夜深了,洗洗睡吧。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月亮,借着皎洁的月光,甜甜的进入了梦乡……
午夜,被床外吹来的风冻醒了,忘记拉窗帘了。月亮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壮观!真想拿相机拍下来。
中秋的月儿分外明……
【篇二:中秋月儿分外明】
又是一年中秋节。
我独自一人走到室外,去赏一轮中秋月。中秋的月不比往日,总是那样圆,那样明亮皎洁。月光柔和如水,大片大片的倾泻下来,撒了一地,落在地面上,屋顶上,树上,像是铺上了一层水银。透过密密的枝桠投在地上,树影变得张狂凌乱,为这夜添上一丝萧瑟寂凉。安静的月光仿佛是一层细密的薄纱,细腻柔软,笼罩万物。事物的轮廓似乎都因此变得柔和美丽。望着不远处的一片灯火,听着家家户户开怀大笑的声音,我感受到了一片柔和与静美。
水中也映着一轮月,那是月的倒影,就同夜幕上的那轮月一样,散发着淡淡的清冷的光。微风轻拂,带来了浓郁的桂花香,我贪婪的呼吸着,低头却望见水中悠悠晃动的月影,竟有一种娇艳的美丽,我想月儿是否也在为这花香着迷?
“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仿佛看见了月中那一抹倩影,纤细飘逸,带着淡淡忧愁,美丽的嫦娥啊,即使那月宫美丽又怎能比得上人间?今夜你定是又望到人间这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了吧,你可曾后悔过?为什么要抛下这里的一切,到那清凉的月宫?你可曾记得千年前有抹孤寂的身影曾夜夜对月期盼你的归来?月儿的美丽一如你清雅高洁,撒下清冷的光辉,朦胧了忧伤。
空中只有几点星光,衬得月亮出奇的宁静神秘,带着浓浓诗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看到诗人李白在中秋月下,独自一人酌酒,对着月亮诉说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是呀!不论身在何方,在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都会想念自己的故乡,想念那片净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中秋夜,我们都可以望到这一轮明月,它带着满满的祝福将希望之光撒向我们。这千古不变的月儿呀,你曾照耀过多少人?“古人不见今日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儿带着中秋的歌声,带着浓浓的感情,将自己的心意与祝福邮寄他乡。
我继续沉浸在我的遐想中,却被一声熟悉的声音拉回了现实。嘴角不禁泛起一丝笑意,我回头望了那轮仍旧高悬的月亮,笑意更深了。中秋节,因为有了家人的陪伴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因为有了爱的馨香,这千古长存的月儿显得分外明!
【篇三:中秋月儿分外明作文】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我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人最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生活水平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放松了心情。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唯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向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它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的时候;说它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它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唯有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生活情感,心境和内心切实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在异乡的亲人,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像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像是蒸出来的,倒像是烙出来的,不过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大碗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来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要是红糖里面放芝麻,青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你看,农家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是饮点白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的酒,现在五粮液,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皇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草图上的规划和设想,更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
今年中秋节的月亮比平常更明、更圆。我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绪的真谛!
【篇四:中秋月儿分外明】
吃过美味的月饼,话过有趣的家事,老人和小孩都已经慢慢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只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庭院里开始赏月。
这时,我望向远处的月亮。虽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被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笼罩着。突然,我想起了远在天国的爷爷,此时恐怕只能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来形容我此时的心情。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云竟慢慢地弥消开来,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太悲伤。
现在的月亮特别明亮,像一只雪球高悬天空。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细看才发现,以明眸比作这中秋的圆月,真是再恰当不过了。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翩翩起舞。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的月光,才能这般恰到好处。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树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如同婀娜多姿的柳树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那天,相传,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我凝望着月儿,躺在妈妈怀里,听着月亮的传说,我突然觉得月亮仿佛更亮了一些。这大概就是“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真谛吧!我不禁扑哧一笑。我生怕惊着了爸爸妈妈,可一看,他们好像陶醉在了传说里,爸爸依然兴致勃勃地讲着传说,妈妈则一脸向往。我偷偷地在妈妈怀里翻了个身,继续听爸爸讲着故事,直到很得很晚……
【篇四:中秋月儿圆又圆】
中秋月儿圆又圆!中秋节到了,家家户户吃团圆饭、品月饼、赏月亮,现在还有很多小朋友会去做月饼,可我的中秋节却不是这么过的。今年中秋,我想去我的老家——海安,陪爷爷奶奶一起过。以前我从没和他们一起过中秋,想到他们会很孤单,所以今年我想陪他们过节了!
“爷爷奶奶,我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冲出了车门,一路飞奔,可脚底下却发出“咔滋咔滋”的奇怪声音。咦?是什么东西在响?我低头一看,呀!踩到黄豆杆儿上了!脆脆的,声音真好听,用力一踩,哇!壳里蹦出了好多小黄豆!我心想:这下有活干了!踩出的黄豆可以榨豆浆喝呢!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工作”。助力、起跳、用力踩!哈哈,小黄豆儿们开始“跳舞”了!爷爷看到了,叫了起来:“呀!我的小祖宗!黄豆可不是踩的!是打黄豆呀!”爷爷哭笑不得,随手拿来一根专门打黄豆的连枷,教起我来:把连枷先拿起来,用力往前一甩,让前面的木板转个圈,再往下打,黄豆全都出来了!我学会了,有了技巧,我学会了,专业地打了起来!打完后,我满头大汗,但成果也不少。看着一堆堆的黄豆,我眉开眼笑!哎,平时爷爷奶奶种地收果真不容易呀!
打完豆,吃完饭是赏月时刻,我趴在阳台上望着那又亮又圆的月儿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一点点的幸福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辛苦和汗水换来的,多帮他们干点儿活,让他们少操劳,多放心。谢谢您们,爷爷奶奶,我们会让您们也幸福!
今年的中秋节,我虽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去做月饼,但我觉得今年的中秋节过得格外有意义。和爷爷奶奶一起劳动,分享收获的喜悦!
【篇五:一声“我爱你”】
天色渐渐变暗了,可月亮像一位羞答答的姑娘,迟迟不出门,可能是因为苏轼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吓坏了吧!哦,今天是中秋节啊!怪不得有一句诗:中秋月儿圆,出门总是晚。原来如此啊!
吃过团圆饭,爸爸妈妈带弟弟和我出门散步,刚一出门,我发现月亮终于出来了,可带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透过点点网红,那银色的光芒洒向大地,静静的,悄悄的,笼罩着我们这个温馨的家庭,透过这迷人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我仿佛看到了妈妈的爱———
小时候我很顽皮,总是把一件又一件整洁的衣服弄脏,妈妈却不厌其烦地用肥皂把衣服洗干净,常常手都磨破了,长大一些后我不顽皮了,认识你妈妈又苦口婆心的教育我,让我在春风的轻拂下慢慢长大。
再看看月下的母亲,饱经风霜的脸庞,清新含笑的眼睛带有点点银丝的头发,我感觉到有一种液体在我脸庞划过,突然心中有一种想说的冲动,几乎没有犹豫,妈妈站到我面前挡住了妈妈的路,妈妈好奇的看着我的眼睛,我生气地说妈妈,我爱你,我发现时间好像停留在了那一刻,妈妈愣住了,从他的眼神,我看到了,看到了激动,看到了欣慰。
过了一会儿,妈妈紧紧地抱着我说,女儿你长大了,我看着一脸感动的妈妈,感慨万分,一句短短的话语给亲人送去春天般的温暖,但愿今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能给周围的人送去春天般的温暖,给家庭,给世界带来温馨甜蜜。
抬头看着月亮,以摘下面纱,露出甜甜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