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明日】
寻乌所在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莫过于是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节日过去四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一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清明,是寻乌当地居民寄托哀思的一日。在这一日里,除了伤感外,又能做些什么事呢?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要成群结队,熙熙攘攘地赶着去寺院烧香拜佛,只为求菩萨保佑,日后风调雨顺,全家人平安健康。任何人家一旦到这天,务必要穿黑衣或白衣裳,午饭、晚饭皆要吃素,更要将鞭炮放得“噼里啪啦”响,仿佛没有这震耳欲聋的响声,老祖宗就会怪罪自己似的。这一天还得吃清明果呀!之后,大约早上六七点钟左右,人们就开始大忙特忙了——筹备清明扫墓的事,置办各种祭奠先祖需要的纸钱、香炉、鞭炮之类的。随着公鸡嘹亮的一声啼叫,大伙儿便紧张又麻利地开始了这日的忙碌……
跟往年一样,天上下着小雨。众多亲戚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共同去扫祖地。之中没有哪个人是笑着去的,脸上尽是说不出的情怀。大伙儿早在几个钟头前就买好了钱纸、蜡烛、鞭炮、香炉及香,准备待会儿给祖先送去。到了坟地里。一些年过花甲的长辈先带着几个小伙儿,把墓地周围的杂草拔除干净,再把蜡烛和香点燃,把香炉摆好,把蜡烛按某种规律插在墓碑前,然后把香分成三份——老一辈先插,再是壮年大汉,最后才是青年小伙——女辈是没有资格来的——之后,大家伙儿一齐向墓碑鞠了三个躬,必须是九十度的,还要磕几个头。不磕头的嘴里则念念有词,大概是各自祷告吧。跟随大人来的小孩儿这时候就不是在一旁看戏了,他们要烧纸钱,可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游戏——互相之间进行攀比,看看谁烧的纸钱更多。其实这要看大人买了多少,纸钱买的更多自然也就烧得更多。可这帮小孩儿却玩得不厌其烦,乐在其中,这或许就是他们这一日最高兴的时候吧。一烧完钱纸,便由所有人中最强壮的大汉把鞭炮摆在坟墓旁边,而其他人则躲在另一边。随着“噼里啪啦”的一声巨响,火红的鞭炮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神气十足,在天边舞动起来。待放完鞭炮后,大家也就是时候要收拾收拾东西散伙了。于是,众人约定好,明年清明日再一起来祭祖。小孩儿们也恋恋不舍地向同伴招手,不舍得分开。在所有人的心里只有莫名其妙的伤感,只有无穷无尽的哀思。
清明,对于寻乌当地居民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或许在外人看来,这里的清明和其他地方的没有什么不同。但在这一地方人眼中,无论是谁,在这日都必须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深远的怀念。这一习俗,一直兴奋了这一地方人。
【篇二:呼唤】
教室的角落,点完名后又揣着不安的心坐下,开学第一天,印象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同学下节什么课?现在,估计时间不会让我再问了吧!这句话,我该找谁再问呢?
初中的两年教室都是在二楼。
记得以前的班主任对我们是比较无奈的,成绩差,纪律差使我们班在年纪倒数榜上“遥遥领先”,每天一大伙儿充满着青春气息的少男少女以不紧不慢的步伐向教室走来,已经成为了惯事。二楼的教室,却有人抱怨着说每天都要爬楼梯,窗外第一场雨已经漂下,可能,人的欲望是永远的不到满足的吧!
依稀记得当年小雨转为大雨,无奈的被拽进教室时,两三下教室门口便“雨落成河”。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逗比有事没事老喜欢彰显自己的存在,我们班当然也毫不例外,几个“爱出风头”的男生右手拽着扫把,左手扛着铁锹,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回头做鬼脸,一下一下的铲着的水,那些雨,似乎是青春给我们的洗礼。
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学霸默默的支撑着班上的平均分,在我们肆无忌惮的时候,他们却在奋笔疾书,应该很少人经历过,每一次考试下来,集体挨批的心塞了吧。那天风很轻,就这样全班围着教学楼后面的空地跑了几十圈,那些流下的汗,挥洒着属于我们的记忆。
后来时光总是不愿让我们好过,“分班”这两个字眼像巨石一般压在心头,教室也由二楼阵营转移到四楼防御塔,虽然不愿但却安慰着自己“没关系至少你不是在五楼”。
慢慢的新学期开始后时间就在抢跑道了,每天抱着一堆参考书回家第二天又心力憔悴的抱回来,还要自嘲一下自己还不够努力哪个学霸每天熬夜到几点做作业又取得了怎样的好成绩,偷偷的埋葬了自己那点少的可怜的分数,又开始了新的奋斗。
不知不觉中考倒计时便已经挂上了,闭上眼满脑子的都是试卷、分数……每天听着各科老师在耳边唠叨心中早已涌起了千层浪,却无暇顾及晨曦初起的美好。
不久后的某一天我心平气和的走出考场,闭上眼后不再是试卷分数而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坐在操场上欣赏的夕阳落下的美好,却没有想到送走我们的是一地的红,一地的黄。
“怎么会这样呢?”我喃喃自语道。
“回去吧!”我的内心呼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