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又是桂花飘香时作文】
【篇一:又是桂花飘香时】
我脑海中,有着无数个香味,在“香”的味觉和嗅觉中,就是找不到最特别的那个香——桂香。
香!第一次闻到它的香味,便觉好甜,它比茉莉要清淡一些,比玫瑰要浓烈一些,它一点也不刺鼻。
缠绕间,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将我勾去。我慢慢地,跟丢了魂一样,向它走去,我竟走到了一个人家的院前,那人家不是别人,而是我的三姨奶家。她种的桂树是最好的,而她做的桂花酱,也是最香的!小时候的我最喜欢放假时跑到三姨奶家,跟在她屁股后面直转悠,而三姨奶每次就像有了预知能力一样,总能知道我在想什么,然后就端出了一个小碗,那里面盛着我最爱的桂花酱。有了这碗桂花酱,我就像有了全世界一样,又蹦又跳,而三姨奶也慈祥温和的看着我,那一刻,她好温柔!
舍不得。我舍不得大口大口的吃桂花酱,我端着那一小碗,看着淡黄色晶莹剔透的胶状体中也还有着片片小小的桂花。我用手指轻捻一下,尝尝它的味道,香甜,还有些清新的酸味,想是加了柠檬片!那甜糯带着点酸味的酱冲击着我的唇齿间,在我的味蕾中碰撞,就好像那跳跳糖一样。那样的清香,令我久久难忘。而我片刻后就端着小碗的桂花酱和小朋友一起玩,还很自豪地说:“看!这是我三姨奶做的桂花酱!”他们都争着向我要,我便让他们每人捻一小点,和我一样,他们也舍不得吃,是啊,谁希望一下子就吃完那好似琼浆玉液般美味的东西呢?所以以后我每次去三姨奶家的时候,三姨奶总会端着那飘香的小碗,而我总会欢喜的找小朋友玩耍,趁机会向他们炫耀令我自豪的桂花酱!
难忘。这是我对她和它的思念。桂花酱还在,却不是出自她的手,那精雕玉琢般的晶莹已不在。轻捻一指,那一抹清新的酸变成浓腻的甜。我皱皱眉头,放下手中的碗,愣住了,她不在了,那棵原本开满金黄色桂花的树也枯萎了,像年迈的老人,终于在她离开人世时,也随她而去了。而我手中的桂花酱,也已经不是让我童年时颇为自豪的桂花酱了。
我走到橱柜边,看到了那个白色的小碗,有点泛黄,是桂花酱把它染得这样温润,我拿在手中,似乎还可以闻到那股桂花味,清香,带着点酸酸的桂花味……
【篇二:又是桂花飘香时作文】
又是一年中的秋天,家乡的桂花应该已经开了吧!回忆间,思绪仿佛飞到了几年前。
那是我遇到的最热的一年秋天。这该死的鬼天气,明明都立秋了,为什么还这么热?语文书上老是说什么金风送爽,秋色宜人,这哪里是送爽啊,明明是蒸笼。虽说景色是不错,但是这温度实在有些煞风景啊!一边恶狠狠的咬着冰棍,一边自言自语道。无聊的啃完冰棍后,突然一股香味儿飘过,凝而不聚,淡而不散,香而不华。闻着闻着,就让我醉了。这香味儿,可比熏香好闻多了。我一边享受着,一边这样想。
我闻着这一点点香味儿跟了过去,生怕这香味儿因为我动作过大而消散。找到了!我心中暗喜。高兴地跑了过去,但让我失望的是,这花长得实在是太小巧玲珑了一些。花朵一共才4到5毫米,还是不起眼的淡黄色。我爬上去闻了闻,没错,的确是这些小花发出的香气。我顺手抓了一把带回家,之后立马去问奶奶这是什么,奶奶耐心的向我说了这些小花叫什么,可以干什么,当我听到这种叫桂花的东西可以做出好吃的糕点时,两眼便直放光,对奶奶说一声我出去再采一点后,就火急火燎的抄起了袋子出门了。临行前奶奶还不忘对我说一声快去快回。
到了种桂花树的地方后,将这些花全部扫荡了一遍后,再看看手中鼓鼓囊囊的袋子,我得意的笑了起来。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已经出门了一个多小时,家人一定已经着急了,我似乎看到了奶奶红红的眼眶。于是顾不得别的,一路飞奔回家。果不其然,奶奶急得差点哭了。有一种叫做后悔的情绪不断蔓延在心头。我怯怯地走向前向奶奶说了声“对不起”,奶奶笑着说,没事,来,孙子,我给你做桂花糕。
等到晚上吃桂花糕时,吃着又甜又香的桂花糕,我不由的沉醉了,再看着家人乐滋滋地吃着桂花糕,我心中也美滋滋的,毕竟,这里也有我的一份劳动啊。
又是一年金风送爽桂花飘香时,只是,这里没有桂花。同时金秋,但我却更加留恋家乡的,并非是家乡生活条件多好,也并非因为桂花糕真的好吃到过了四年还可以让人记得,只是因这桂花糕满载了我对童年时的美好回忆罢了,那里有我魂牵梦绕的桂花,和我念念不忘的亲人!
或许下一次的桂花飘香时,我会在家乡吧!但愿吧!
【篇二:轻捻纸张,深嗅书香】
发现自从小学学了《端午的鸭蛋》,我就一直追寻着汪曾祺先生的步伐。我甚至要吃高邮的鸭蛋,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如书中写的那样流红油。是的,我如愿以偿,“青壳白中流红油”,我相信了汪老先生的话,青白红的搭配让人口水直流,这样的东西称得上艺术品,这是高邮人民的智慧结晶。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天生的美食家,他总是能带动我去寻找可爱的事。在《读生活是很好玩的》后,我去找了书中的莼菜,是在田野小垄中找到的,我不知道是不是,但它的确很像。我像个追星女孩,跟随汪先生的步伐。的确,我是被他折服的,那样风趣幽默的老人谁会不被吸引呢?
我想起他在《人间草木》中对栀子花的描述,真是令人想笑。“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认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她妈管得着吗!”语言或许不是文雅的,但在我印象中汪先生是位文雅人,这足见他对栀子花的喜爱。这位可爱的小老头总是对喜爱之物吐露出许多情感,热情洋溢,让人忍不住与他一起大笑。我相信这是文字、文学的魅力,但我更相信汪先生的人格魅力。
在我心中,会有许多人像我一样看过他的文章就记住了他,成为了他的书迷。因为可爱的汪老头有太多的记忆点。就如这段“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夸张的手法,视觉的盛宴,都太容易让人感受先生的顽童心性,是位萌老头。
在《独酌》中,我细细看了汪先生长女汪明所作的序,了解先生是个老酒鬼,他好酒而贪杯。对于父亲的酒鬼脾性,汪明在文中袒露不遗,说实话或许是因为我父亲也好酒,我能从中看出汪明的咬牙切齿。
阅读经历会给人一种偏好,而我自小兴趣于草木花卉,我感受到先生对植物也很有见解。他说:“我建议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开花极香浓,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何乐而不为呢?”这一不小心又透露吃货本性。但我也同意,虽然我不喜甜食,但愿嗅甜蜜,桂树的花也的确让我心动。想象碧绿的叶中金黄的小花逸出的香味,是会带领记忆走向最美的时候。文学意义上的通感确有其事。
都说见字如见人,所以见文也可知人,在《醺·游》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泰山的见解。泰山很大,先生认为写泰山的诗中《鲁颂》最好。“我从泰山归,携归一片云,开匣忽相视,化作雨霖霖”。语言很淡,但会被他吸引:临走时,却下起了雨,笼在雨雾中的泰山更显神秘,那一片云儿飘飘也竟有了孩子心性,可爱地追逐嬉戏。《鲁颂》中“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我去过的地方很少,更多是从很多书上了解。所以我常感幸运,心灵与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停留在泰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的我在书中有了更多的向往,美如画,妆如诗的泰山不会使我失望的。
一个人常常会因诗词文章而影响其行迹的,我突然想起了初中一位来自黑龙江的科学老师。曾问老师,为什么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这里教书。老师与我说:“年轻时,读了太多江南美景的诗词文章,就给骗到这了。现在发现冬天的江南真是痛苦,湿冷湿冷的。”她笑得温柔但又极有韧性,身上的书卷气使她很有气质。说来奇怪,这位老师长得不像所见北方人那样高大,反而瘦小的个子如江南水乡的女子。而且她是位儒生,心中总有份宏大的胸怀,境界很高,那时我知晓了阅读给人的指引。
钟爱一个人的作品,跟随自己的心走。阅读如此美好。看汪老先生的文字也可知他的博学,读他的书就像与长者对话,一位长者在给你许多耐心的建议。汲取文中的知识,在浓缩的精华上有自己的主见,这是阅读的超越。是被文字吸引,还是被他的那种淡淡的感觉吸引?我不知道。阅读的理性让你想要摸清情况,但阅读的感性一般占据上头。如果要我推荐书作,我一定首推汪先生的书。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书。但是我是极羞愧的,我至今还没有拥有先生的实体书。虽然我自认为形式不重要,但我喜欢那种轻捻纸张的感觉,这更多的是一种阅读的满足。
阅读感受告诉我:读文字品人,想象书中场景,当然我相信好的文章更多的是有感而发,各种积累在叙述自己的故事中展现。有章法的文章很好,有感情的文章动人心弦,最为佳作。如同“清香”――“即食时如坐河边闻到的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好想尝尝”虽然淡,却也是十分有趣的。阅读“清香”,思索含义。饮一杯书酒,做一个像先生一样的人,斟酌人生,漫漫书叙。